台灣台北——在美中學術和文化交流普遍降溫之際,哈佛大學將把一個廣受歡迎的中文語言項目從北京搬到台北。
該項目主任劉力嘉(Jennifer L. Liu)對《哈佛深紅報》(The Harvard Crimson)說,這樣做是因為他們注意到中方合作單位北京語言大學態度不友善。哈佛大學發言人哈利·J·皮埃爾(Harry J. Pierre)說,「該語言項目從北京遷往台灣的計劃已籌划了一段時間,是各種操作方面的因素所致。」
「該語言項目的新地點為我們的教師和學員提供了一個不同的機會,來拓寬他們的學習經歷,」哈佛大學進修教育部門副主任皮埃爾在一份通過電子郵件發送的聲明中寫道。
與許多美國大學一樣,哈佛在中國也設有許多項目,包括管理人員培訓課程和一個由哈佛醫學院主導的培訓中國醫生和醫院領導的項目。被稱為「哈佛北京書院」(Harvard Beijing Academy)的暑期語言項目不僅讓學生有學習高級語言課程的沉浸式環境,也讓他們在中國各地旅行,了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
廣告
但據劉力嘉提供給哈佛大學學生刊物《哈佛深紅報》(The Harvard Crimson)的說法,該語言項目在確保北京語言大學提供所需的教室和宿舍方面遇到了困難。她還說,2019年,北京語言大學通知該項目,不能再舉辦慶祝7月4日美國國慶的年度聚會,學生和教職員工通常會在聚會上吃披薩,唱美國國歌。
雖然中國為遏制新冠病毒傳播制定了嚴格的限制措施,各省在出現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後採取緊急封閉的做法,但劉力嘉說,她認為不友好的環境與中國政府對美國機構的態度轉變有關。
記者聯繫劉力嘉請求置評時,她讓記者去找哈佛大學發言人皮埃爾。記者週二通過電話聯繫到的一名北京語言大學員工拒絕置評。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週三的例行記者會上被問及哈佛的舉動時說,「中方一貫歡迎外國留學生來華學習進修。」他說,「我們反對任何將人文交流政治化的做法。」
哈佛的這個中文項目將搬到台北。
哈佛的這個中文項目將搬到台北。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台灣是被北京宣稱為一個中國省份的自治島嶼。雖然它在很長時間裡曾一直是外國外交官、學者和記者學習中文的地方,但近幾十年來,隨著中國大陸的開放,它的這一地位有所下降。普通話是台灣的主要官方語言,但書面文字使用繁體字,而不是大陸用的簡體字。
哈佛大學的這個語言項目始於2005年,最初的收費為4500美元。據北京語言大學的網站顯示,截至2015年,已有1000多名學生參加過這個項目。2020年今年的項目因疫情取消。項目計劃於明年夏天在台北的國立台灣大學開設,改名為「哈佛台北書院」(Harvard Taipei Academy)。新合作方表示,除了提供為期八周的語言課程外,還將為項目的約60名學生提供去台灣各景點旅遊的機會,以及參加書法和剪紙學習班等文化活動。
廣告
「希望在台大的自由學術氛圍中,為優秀的哈佛學員奠定穩固的中文根基,」台灣大學在一份聲明中表示。
這個項目的搬遷發生在美中關係降到幾十年來最低點的時候。緊張關係也已越來越多地蔓延到人文交流領域。
2020年,川普政府暫停了政府在中國大陸和香港的富布賴特(Fulbright)項目。幾個月前,和平隊(Peace Corps)突然宣布結束中國項目。這些項目退出中國的做法招致了一些人的批評,他們認為這樣做切斷了讓美國人更好了解中國實地情況的兩個關鍵管道。
2019年,哈佛大學校長勞倫斯·巴考和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北京。
2019年,哈佛大學校長勞倫斯·巴考和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北京。 Pool photo by Andrea Verdelli
哈佛大學項目遷往台灣也發生在後者已取代香港,成為華語世界言論自由堡壘的時候,台灣的官員們一直熱衷於強調這點。
台灣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說,「外交部深信,我民主自由體制、社會多元蓬勃發展,將可使美國青年學子對台灣及華語世界能有更深入的體認與了解。」
她還說,「只有在沒有言論審查的自由環境中,才有最好的學習成效。」
廣告
哈佛大學的中國研究教授、哈佛中國基金會主席柯偉林(William C. Kirby)堅稱,做出搬遷的決定「首先是出於後勤考慮」。他還說,儘管持續存在的地緣政治緊張關係和中國為遏制新冠病毒嚴格限制入境帶來了挑戰,但哈佛仍在繼續探索保持和深化與中國的其他關係的方法。
「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與中國大學之間充滿活力的聯繫曾一度中斷,這對我們彼此都是損失,」柯偉林說。「我們不該讓這種情況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