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悲欢》的书名取自艾未未父亲艾青的诗。他在书中讲述了自己与国家机器的对抗、回忆了父亲的人生。他用纪念进行抵抗,拒绝接受几代中国人被强加的健忘症。
在新书《丘吉尔的影子》中,作者将丘吉尔描绘为种族主义者、伪君子、帝国主义者……虽然肯定了他在二战中的贡献,但对他粉饰自己传世形象的企图给出了毁灭性评价。
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艾明如在新书中追踪了美国加州、澳大利亚和南非华人移民的苦难历史,有力论证了华人社区是全球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变革的推动者。
著有《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的美籍阿富汗作家胡赛尼分享了自己对故土的看法、寻求深入理解阿富汗的人们应该阅读什么,以及他认为美国对阿富汗人民的道德义务。
梁鸿在书中展现了被时代变迁淹没的中国家庭和村庄,以及一种“心理上的无家可归”。她以不直接与官方对抗的方式探讨了中国社会的诸多问题。本书英文版已于近日出版。
一本新书描绘了几个世纪来女性健康的恶性循环。医学研究和医疗机构被男性主导,女性被教导其生理结构是耻辱的来源,对自己的身体一无所知,无法识别或阐明自身症状。
汤姆·林的小说处女作以一名亚裔美国英雄为主角,重新创造了有关美国西部的古老神话,探索了边疆和美国身份之间的关系,并质疑了这种类型对白人男性殖民者的理想化。
关于特勤局历史的《零失败》里讲述了这个机构大量无能、管理不善和纵酒狂欢的糟糕事迹。在这本书的描述中,特勤局存在的目的并非为了帮总统挡子弹,而是躲避问题。
《头彩》一书认为,超级富人不合理的财富损害了所有人,包括面临许多心理问题的他们自己;而我们应该保持同理心。作者还呼吁富人参与改变让他们拥有过多财富的体制。
在亨特·拜登的回忆录中,这位饱受争议的总统之子公开谈论了母亲和妹妹的死亡、自己吸食可卡因的经历、与嫂子的恋情,以及引发政治风暴的在乌克兰公司任职经历。
《中国制造》调查了中国的强迫劳动问题,指出从万圣节装饰到快消服饰,都被卷入一个旨在隐藏暴行的共谋体系,参与其中的不仅是供应链和企业,还有我们的消费模式。
艾未未讲述了自己与父亲艾青在文革期间被流放到劳改营时的经历,以及他在那时读过的书。他还讲到了阅读对其艺术创作的影响,并向读者推荐了自己即将出版的回忆录。
勒卡雷的间谍小说多以冷战为背景,将这一类型小说提升到了艺术的高度。他笔下的间谍颠覆了邦德式的模板,是腐朽系统中幻想破灭的孤独之辈。勒卡雷死于肺炎,终年89岁。
《使女的故事》、《赎罪》、《宠儿》……时报前首席书评人选出了她心目中值得反复阅读的八本好书。与此同时,我们还带来了艺术家为这些书籍重新设计的封面。
奥巴马接受采访,谈及撰写新回忆录《应许之地》的过程,以及阅读对塑造其政治历史观点和写作起到的重要作用,探讨了如何通过叙事寻找政治分裂之下人们的共同点。
时报编辑评选出了本年度最出色的25本童书,包括绘本、中年级和青少年读物。它们有的充满魔法和想象,有的也试图在大屠杀和种族主义等问题上与儿童进行对话。
通过描述一名建筑工人游魂的故事,小说家柳美里揭开了一个在日本社会被藏起来的隐秘世界。她希望放大那些人们不常听到的微小声音,“让经常被遮住面孔的人活过来”。
时报书评编辑选出了今年最优秀的十本小说和非虚构类图书。入选书籍包括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回忆录《应许之地》,以及涉及气候变化、种族矛盾和战争等话题的作品。
历任美国总统卸任后都会撰写回忆录,特朗普此前也已出版十几本书。但一些业内高管担心出版特朗普回忆录存在风险:不仅可能遭到抵制,书中内容准确性也难以得到保证。
《唐人街内部》获得了今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通过尖刻和黑色幽默的方式,作者游朝凯在这部小说中探讨了好莱坞如何兜售关于亚洲人和亚裔美国人的陈词滥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