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類獲獎作品《上層林》是一部關於戰爭、愛、忠誠與背叛的壯觀故事。一般非虛構類獲獎作品關注了一個家庭與美國的分裂。這裡是一份書單和簡短書評。
在共產党進駐上海的前夜,她的媽媽在移民潮中逃往美國。70年後,謝漢蘭執筆寫下這段歷史。作為第二代移民,她關注亞裔民權運動,呼籲華人了解他們過去是如何被對待的。
這是一份遠非完整的起步書單:有外國媒體駐華記者的觀察;余華、楊絳這些中國人自己的聲音;季辛吉及多位學者對中美關係的論述;以及關注歷史、婦女和兒童的佳作。
《中國夢》充滿了對中國官場的激烈諷刺,展示了習近平治下的審查和鎮壓與文革之間詭異的相似之處。馬建說,《1984》所警告的反烏托邦未來已在當下中國成為現實。
表面上看,《策展革命》一書講述的歷史與當下的現實相隔甚遠。但實際上,50歲以上的中國人都直接受到了毛時代政治宣傳的「洗禮」,當今國家領導人也不例外。
《紐約時報書評》的編輯們選出了今年最佳的十本小說和非虛構類圖書。賈伯斯女兒的回憶錄《小魚小蝦》、美國記者鮑爾在監獄中卧底寫出的《美國監獄》都榜上有名。
米歇爾描述了丈夫執政八年間的高潮和低谷,也回憶了兩人的戀愛,首次透露了他們的兩個女兒都是試管嬰兒。她也譴責川普性別歧視和厭惡女性,但否認未來將投身政治。
他的作品融合了詩歌、歷史和幻想,用武俠小說為載體談論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他創造了一個依照自身法則和道德規範運行、又映射現實的俗世,影響了一代代華人讀者。
《華盛頓郵報》資深記者伍德沃德的新書描寫了白宮內部的混亂和川普幕僚的諸多抱怨。該書尚未公開發行已登上暢銷書榜首,本文選錄了書中的一些主要內容。
麗莎曾有很多年不被賈伯斯接受,她在回憶錄中描述了父親惡毒無情的一面,但堅稱那些細節不是對父親的譴責。她說,自己已赦免了父親的罪過,並希望讀者也能原諒他。
《瘋狂的亞洲富人》上映後榮登票房榜首。原著小說作者接受時報採訪,談到該片選角背後的爭議、亞裔演員在好萊塢的新機遇,以及為什麼這部電影能夠讓兩名白人男子落淚。
在保羅·法蘭奇的筆下,1930年代的上海是一個「惡魔之城」,這裡魚龍混雜,充斥著煙霧繚繞的夜總會、賭場和煙館。本書描述了兩位外國人在上海灘的起落沉浮。
李旻旻的《第一名中餐館》和懷斯的《鞋皇》都將焦點放在中美之間的文化碰撞中。兩本小說強調了家庭與身份的議題,以遷居異國的「流浪者」視角寫出人生中的「夾縫」時刻。
《孫子兵法》誕生2000多年後,漫畫家蔡志忠為它注入了新的生命,讓戰爭的古老教訓躍然紙上。在訪談中,蔡志忠談論了人們對這部經典的誤解,以及他在台灣的軍旅生涯。
《帝國的黃昏》不僅關注鴉片戰爭本身,還聚焦於其背景。作者指出,歷史進程充滿偶然,這場衝突並非文化衝突的必然結果,而是受到了重要人物的推動。
《中國任務》講述了馬歇爾將軍二戰後在中國未能成功完成的任務:阻止國共之間再次爆發內戰。書中對馬歇爾的性格和領導力進行了揭示性研究,也對那段歷史做出生動重構。
周浩暉曾是大學教授,在網路上發表小說後成為暢銷作家。他的作品《死亡通知單》將在美國出版,其本人也將成為最新一位憑藉犯罪小說進入國際市場的中國作家。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與作家帕特森合著了驚悚小說《失蹤的總統》。這位「新晉」作家的床頭書是哪些?對他影響最大的書是什麼?哪些作品影響了他的政策立場?
劉震雲認為,生活充滿現成的幽默材料,自己只需像吃瓜群眾般將它們撿起。在他的新作中,我們依稀能認出令計劃之子車禍案、重慶不雅影片案的趙紅霞,以及氣功大師王林。
《真理報》曾是共產主義思想的擴音器,它的早期編輯還包括史達林。它可能是歷史上最名不符實的報紙,成為了蘇聯的主要政治宣傳工具,也是對蘇聯生活的一種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