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體
移动应用 • Apps

閱讀

書評

前高管揭Facebook內幕:配合北京開發審查工具

2012年5月18日,Facebook首次公開募股當天,首席執行官馬克·祖克柏在位於加州門洛帕克的公司總部敲響納斯達克開市鍾,首席運營官謝麗爾·桑德伯格在一旁觀看。

Zef Nikolla/Facebook, via European Pressphoto Agency

2012年5月18日,Facebook首次公開募股當天,首席執行官馬克·祖克柏在位於加州門洛帕克的公司總部敲響納斯達克開市鍾,首席運營官謝麗爾·桑德伯格在一旁觀看。

Facebook前全球公共政策主管的回憶錄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公司之一描繪了一幅醜陋、細緻的畫像,揭露了Facebook是如何變成虛假信息宣傳的載體並與威權政權交好。 閱讀更多

  • 韓江談《不做告別》:為何書寫濟州島大屠殺

    以濟州島大屠殺為背景的《不做告別》英譯本即將出版,韓江繼續探究韓國的歷史傷痛和為何要銘記暴行,「我認為這不僅僅是關於韓國歷史,而是關於全人類」。

  • 達賴喇嘛新書描述與中國歷任領導人的談判與抗爭

    在即將出版的《為無聲者發聲》中,達賴喇嘛首次詳細描述了他與毛澤東、習近平等歷任中國領導人之間充滿爭議的談判,以及他為保護西藏文化和生活在中國的藏人所做的努力。

  • 書評:「麻煩製造者」黎智英

    《麻煩製造者》對黎智英的工作和生活進行了生動的描述,突出了他在捍衛民主和經濟自由方面的自我犧牲精神和勇氣。在作者筆下,黎智英是資本主義和西方路線的殉道者。

  • 《紐約時報》2024年度十大好書

    時報書評編輯選出了今年最出色的十本小說和非虛構類圖書。入選書籍包括已成為本年度文學話題的小說《狗趴》,以及記錄庫克最後一次環球旅行的《大海無邊無涯》等。

  • 上海書單:閱讀一座城市的過去和未來

    閱讀上海的文學作品,你會陷入這座城市的過去和未來:所有那些不斷膨脹的神秘、陰謀、放縱與豐盛。作家毛雯雯分享了可以帶你環遊這座國際大都市的書單。

  • 反抗父權和厭女文化:諾獎作家韓江與「韓女文學」

    雖然韓江獲諾獎被廣泛譽為韓國文化的最高成就,但她書寫歷史暴力與女性抗爭,其作品也代表著對韓國文化的一種反叛。對她和其他韓國女作家來說,寫作是一種異見和反抗。

  • 諾獎作家韓江:「直面歷史創傷,揭露生命的脆弱」

    韓江是韓國首位獲諾貝爾獎的作家,此前曾獲國際布克獎;其作品被評價為富有開創性,重塑了韓國文學格局。她的獲獎也是一個驚喜,今年最被看好的候選人是中國作家殘雪。

  • 書評

    前白宮顧問新書爆料川普被習近平「當猴耍」

    川普的前顧問麥克馬斯特在新回憶錄中展現了一個缺乏安全感、軟弱的前總統形象,形容他時常不知所云,難以捉摸,在與習近平等專制大國領導人打交道時被「當猴耍」。

  • 書評

    《謊言的囚徒》:被中國監禁20年的中情局特工

    唐尼是美國史上被關押時間最長的戰俘。在這本講述其生平的書中,可以看到麥卡錫時代的仇外心理、文革的過激行為,以及越戰期間的學生抗議如何制約了外交官的行動。

  • 讀懂《鄉下人的悲歌》,你就懂了萬斯和2024年大選

    《鄉下人的悲歌》是一個關於奮鬥的敘事,是一名年輕人在逆境中崛起的編年史。萬斯將美國白人工人階級的困境歸咎於他們自己,但現在他也背離了自己的這種觀點。

  • 書評

    《私人革命》:「社會新秩序」下四位中國女性的命運

    前《金融時報》駐華記者楊緣的新書記錄了四位中國女性在「新社會秩序」下的闖蕩經歷,凸顯了楊緣對中國勞動者命運的關切,也揭示了當代中國人個體命運的不確定性。

  • 作家門羅之女稱曾遭繼父性侵,指母親置之不理

    門羅的女兒稱九歲時曾遭繼父性侵犯,多年後門羅知曉此事,不僅沒有給予女兒支持、選擇陪伴丈夫一起生活,還表示自己「太愛他了」,要自己為此事做出犧牲是一種「厭女」。

  • 書評

    全球自由貿易是一個錯誤嗎?

    在兩本有關WTO和全球供應鏈的新書中,兩位作者從不同角度描述了全球自由市場的理想是如何在抗議者、各派政客和新冠疫情的壓力下崩潰的。而全球化可以或應該逆轉嗎?

  • 書評:我們距離下一次世界大戰有多遠

    《大國回歸》和《武裝起來》從不同角度思考現代超級大國衝突。前者指出,美國在多條戰線上與中俄對峙,世界正經歷冷戰的翻版;後者則從軍事角度分析未來可能發生什麼。

  • 日本著名漫畫家、《龍珠》作者鳥山明去世

    鳥山明是一位多產的漫畫家,代表作品包括《龍珠》、《阿拉蕾》等,其知名度遠遠超出日本國界,影響了幾代漫畫家和卡通畫家。他因急性硬膜下血腫去世,終年68歲。

  • 書評

    中美殊途同歸?當大規模監控成為常態

    裴敏欣和塔烏的新書分別描述了中美如何利用技術對公民進行監視。這兩個國家在世界舞台上陷入不斷升級的衝突,在國內卻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建立了驚人相似的監控系統。

  • 集體苦難與個體孤獨:雙雪濤和他筆下的東北

    雙雪濤是「東北文藝復興」的代表作家,他以魔幻現實主義筆法講述了90年代東北下崗潮的故事,以及那段歷史給他的家鄉帶來的經濟衰退和給當地人留下的集體創傷。

  • 被曝將批評中國作者排除在外,雨果獎陷爭議

    科幻文學大獎雨果獎去年的頒獎儀式在成都舉行。新曝光的郵件顯示,該獎項可能出於政治考慮受到了操縱。目前尚不清楚獎項主辦方是迫於壓力還是為避免爭議自發這樣做的。

  • 讓哈佛校長「出局」的一個詞

    蓋伊使用「語境」一詞本意是避免使用煽動性的措辭,但正是這一謹慎、中性的詞語引發了聽者的憤怒。而措辭只是這場文化戰爭的縮影,美國學術界陷入的危機遠不止於此。

點擊下載iOS APP 掃描二維碼下載iOS APP 點擊下載Android APP 掃描二維碼下載Android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