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指責政府試圖對大學實施「前所未有的不正當控制」。此前哈佛拒絕了川普政府的一份要求清單,政府隨即對該校實施資金凍結,並威脅取消該校國際學生的簽證。 閱讀更多
DEI指的是高校中的多元、公平與共融項目。取消DEI項目目前已成為美國右翼的一項事業和姿態。時報獲得的數千份文件揭示了這一運動背後的策略和思維。
加拿大計劃吸收更多移民,國際學生數量在過去三年猛增,但這也引發了如何確保留學生的勞動力和財務不受剝削的擔憂。留學生畢業後獲得永久居民身份的競爭也愈發激烈。
蓋伊使用「語境」一詞本意是避免使用煽動性的措辭,但正是這一謹慎、中性的詞語引發了聽者的憤怒。而措辭只是這場文化戰爭的縮影,美國學術界陷入的危機遠不止於此。
蓋伊的離職意味著其批評者在這場圍繞著美國高等教育的意識型態鬥爭中取得勝利。其支持者則認為她的辭職會鼓勵保守派增加對大學的干預,危及學術自由。
共和黨人宣稱,校園反猶主義爆發源於他們早已警告過的激進主義思想。這讓他們抓住機會得以反轉政治劇本,將充滿仇恨、缺乏包容的形象加諸於自由派及其機構之上。
多年來,學生交流一直在中美關係中起一種穩定作用,但這種作用如今正受到威脅,被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削弱。中國人對美國的負面新聞感到擔憂,還有很多人感到不被歡迎。
研究顯示,對於成績相近的學生來說,來自財富前1%家庭的孩子被錄取的可能性比普通申請者高出34%,而來自前0.1%家庭的孩子被錄取的可能性是普通申請者的兩倍多。
在最高法院推翻包含種族考量的教育平權行動後,一個法律活動團體提出新的申訴,稱哈佛在招生時為校友或捐贈者子女提供優待的做法涉嫌歧視,要求聯邦政府終止這種做法。
由於大學既要遵守法律,又要錄取多樣化的學生,最高法院的這一裁決可能會導致高校招生過程更加主觀。有預測認為該裁決將導致名校的黑人和西語裔學生數量立刻下降。
法院以六比三的結果做出裁決。該判決意味著尋求增加學生多樣性的精英大學或將減少黑人和拉丁裔學生的數量。保守派團體對此表示歡迎,拜登批評了這一裁決。
許多亞裔學生選擇在申請書上模糊自己的亞裔身份,或者避免寫那些讓他們看上去像典型亞裔的興趣愛好。針對哈佛系統性歧視亞裔申請者的訴訟似乎為他們的做法提供了佐證。
週一的辯論表明,法院的保守派多數準備裁定追求多樣性不再是允許高校招生存在種族偏好的充分理由。哈佛辯護律師則表示,取消平權行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受害者是一名19歲的中國留學生,她曾向校方報告自己被前男友襲擊,但工作人員沒有及時告知校園警察。在她被殺前幾天處於失蹤狀態時,校方也未能及時與她取得聯繫。
疫情期間,家長們對公立學校的不滿讓他們組織了起來,將被他們視為「無能」教委會成員驅逐,最終三名委員被免職。其中發揮最大作用的群體是以華人為代表的亞裔。
布魯克林技術高中被視為精英主義堡壘,其錄取制度及學生種族比例一直受到詬病。然而,不同於外界的想像,該校學生講述了他們各自的掙扎,也提出了更尖銳的批評。
美中關係緊張已越來越多蔓延到人文交流領域。「哈佛北京書院」項目原與北京語言大學合作,明年將在台灣大學開設。該項目主任稱這樣做是因為中方合作單位態度不友善。
上海取消小學英語期末考試等「減負」政策認為是當局對英語和西方影響的抵制。中共正在加強意識型態控制和民族主義宣傳,弱化英語被許多人視為遠離開放世界的又一步。
今年5月和6月,美國批准了11.7萬份F-1學生簽證,其中有5.7萬份發放給了中國學生。此前學生簽證是中美爭端的焦點問題之一,中國當局曾就STEM學科學生被拒簽譴責美國。
中國監管機構禁止校外培訓機構盈利,投資者紛紛拋售,中國教育行業市值蒸發數百億美元。新規還將限制新的外國投資,這也是中國加強科技行業監管中的最新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