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入数十亿美元,力图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运动的主要参与者。十年后,这项投资收效甚微:顶级球队解散、国家队成绩糟糕、部分领导足球改革的高官面临腐败指控。
17岁的商竣程是首位在澳网正赛中获胜的中国男单选手。本届澳网中国有三名男单选手打入正赛,也创造了历史。虽然一度进步缓慢,但中国男子网球正在涌现一批新生代力量。
现场观众不戴口罩、欢呼拥抱的场面与中国国内严格的限制措施形成鲜明对比。专家称,由于央视转播延迟约30秒,电视台可以使用教练或替补席的镜头来取代观众席的特写。
伊朗队在世界杯上拒唱国歌、著名女演员摘下头巾......越来越多伊朗名人公开支持国内抗议活动,表达对政府的批评。人权组织称已有数百人在当局的严厉镇压中死亡。
羽生结弦是首位获得花滑男单奥运金牌的亚洲选手,他的表演是优雅与力量的结合,通过挑战常规的动作和成就推动花滑向前发展。尽管告别赛场,但他表示不会退出这项运动。
NBA和中国政府自2019年以来的裂痕出现弥合迹象。分析认为中国的决定可能出于地缘政治考量,意在表明尽管在俄乌危机上存在分歧,北京仍希望与美国保持良好经济关系。
中国选手在北京冬残奥会上成绩斐然,这也被中国政府视为该国促进残障群体权利的象征。但在残奥赛场之外,残障人士的生活仍然非常艰难,职业发展机会依然有限。
国际残奥委会此前曾允许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运动员以中立身份参赛,但在不满情绪高涨、多国威胁退赛后宣布了禁赛决定。俄方批评这一决定“没有根据”,对运动员不公平。
范德普尔把金牌赠与桂民海的女儿,以抗议中国对人权的镇压。桂民海曾出版批评中国的书籍,在中国被判十年监禁。这是所有参加北京冬奥会的运动员迄今最大胆的抗议。
在许多华人看来,谷爱凌“既是中国人也是美国人”的宣言表达了与自己经历相仿的身份二元性,对谷爱凌是否忠诚的质疑也让很多人想起了亚裔美国人承受的刻板印象。
从北京搭乘“雪之梦”列车前往张家口,这段50分钟的旅程展现了中国的经济、环境和技术雄心。但沿途的景色和岗哨也让人窥见中国想要逃离的过去及其对安全的焦虑。
原本是营销良机的冬奥赞助活动招致政界及人权组织批评。在进入全球最大市场的诱惑和来自美欧的压力之间,一些公司选择缩减在华业务,也有企业通过游说规避风险。
疫情、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以及禁药丑闻令本届冬奥会蒙上阴影,但仍有一些亮点:“闭环”策略颇有成效;一些明星运动员大放异彩;北京的赛事组织工作也受到好评。
中国有选择地编辑事件的呈现方式,在境内外平台宣传有利于官方、令人愉悦的冬奥会故事,并试图抹杀任何负面内容。这种叙事比以往更具影响力,也更精妙。
爆出药检问题后,背负沉重期望的瓦利耶娃最终未能获得奥运奖牌。这名15岁的少女曾是花滑女单夺冠热门人选,但如今她将永远成为奥运史上最大禁药争议之一的代名词。
由于滑雪参赛资格标准的改变,许多来自少雪国家的选手得以参加本届冬奥会。但也导致一些人质疑选手是否钻了制度漏洞,以及奥运会能否在精英主义和包容性之间把握平衡。
在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里,华裔花滑选手陈楷雯穿着母亲为她制作的表演服比赛。这些亲自设计、亲手缝制的服装代表着一个母亲多年来对有着奥运梦想的女儿的爱和支持。
奥运村内机器人制作的食物味道乏善可陈。尽管闭环内人员无法自由探索北京市区,但人们仍设法制作了一份“闭环美食地图”。一间中餐馆内甚至设立了冬奥“名人墙”。
冬奥冰壶比赛场地由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游泳场馆改造而来,但重新利用的过程远不止场馆更名这么简单。从基础设施、制冰到空气,专家们在改造过程中遭遇了重重障碍。
华裔奥运选手曾是连接两国的桥梁,但如今越来越被视为超级大国地缘政治角力的代理人。在中国,复兴的民族主义意味着对他们的审视更加严厉,令其难以招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