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880億元產業支持 有記得大陸台商嗎?

長期以來,中國大陸是我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而中美從貿易戰一路打到現在發展成關稅戰,尚難確知貢獻順差最力、也最夾在中間的大陸台商受影響全貌,但依勢而動、搶占市場先機的企業家早已糧草先行。趨勢如何?號稱照顧台商的相關政治勢力採取了什麼行動?值得關心台灣未來發展者注意。
全國工業總會在4月1日發表去年下半年進行的「在陸台商投資動向調查」,給了外界一個參考觀察的起點。據其調查結果,希望「撤離大陸」的台商比重激增,由2023年的10.1%增加到2024年的23.2%;另外,希望「轉移產線」的在陸台商,近兩年比重均逾四成。
固然該先指出的是,雖然川普早自稱「關稅人」、工總調查是在美國宣布對等關稅政策之前,而由於不同調查方法與母體差異限制,作出真能了解全面情況的調查難度極高,外界應該看更多實際調研資料比較判斷;即以該結果觀之,我們也可以說,雖然貿易戰打了那麼久、大陸經濟也不景氣多年,還是有七成多的台商猶對未來前景抱有期待、逾五成打算固守大陸工廠;而數據公布至今也提醒我們:在大家都知道貿易戰會影響台商的前提下,理當照顧台商的相關政治勢力,有什麼反應呢?
賴政府最近因應4月2日美國宣布的對等關稅政策,提了880億產業支持方案,從初公布的細節來看,應該不會普遍惠及還想留在大陸的台商?理由至少有二:一、金管會早就持續控管國銀對大陸曝險,遑論其他金援;二、美國對防堵大陸貨物四處喊話,執政黨從宣示脫中到實際規範洗產地等政策,表態不遺餘力。國發會與經濟部政策已經表明了「回台是最快的因應方式」。可是既稱是受美關稅政策影響的企業可以適用,具條件的大陸台商也不應該排除。至於廠商要怎麼轉型,市場自會給出答案。
而其他政府機關,例如一直侈言積極協處台商解決爭端、在大陸台商心目中,就像台商娘家後盾的海陸兩會,除了配合上述政策外,也只能看到之前台商被捕,官員稱海協會曾致電回覆海基會,被中共國台辦打臉,可以一葉知秋其無心無力,更不用提內政部建置兩岸交流資訊登錄及公開系統,稱此舉是為確保政府在必要時能即時提供協助的奇妙發言,以及為難資深陸配繳附喪失原籍證明的政策,讓有陸配的台商考慮返台風險。
至於中共,本月18日國台辦與台商台企座談,主任宋濤在會上聽取七位台商代表發言,並表示,「我們有足夠的智慧和能力應對並戰勝各種挑戰,大陸經濟的巨輪也將不懼風雨破浪前行,大陸始終是台商的堅強後盾。」並稱大陸方面有信心,而這信心來自於龐大市場與全產業鏈優勢。
若干跡象顯示,這恐怕更多的是信心喊話或表態聚會。畢竟大陸台商從地區、產業類別到出口市場等,差異頗大,中共如果真要幫台商解決問題,應該不會只有七人發言。對台商處境是否有變化,要看地方政府的實際作為。
關於此,中共地方台辦理當是相對能解決問題的單位。近幾年來,從不同產業聚落的各地主事者相關發言,乃至於省市對地方台辦人事權責的規劃變化,可以看出地方台辦關注方向為何、是否有心有力,也有沒有對症下藥的誠意。
這就正好回應了工總建議賴政府三大重點工作當務之急的第一項:「首先,切實掌握大陸產經變化。基於知己知彼戰略考量,政府應加強對大陸產經現況及發展的了解。」尤其在提高關稅萬一長期實施下,大陸與台商動向值得關注。然而,這不是工總第一次發此宏論。僅稍稍瀏覽近三年全國工業總會白皮書,就會發現相關建議持續向政府提出,但結果應是無法讓人滿意,所以才要一提再提。
長期以來,不論實際政策如何,海陸兩會領導都會表現出關懷、照顧台商的樣子。現在是否該再加把勁,為貢獻貿易順差最力的大陸台商辦點實事?現在行政院支持政策還有空間,趕快開始吧。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