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否孤独?研究发现存在地外生命的“最有力证据”
2025年4月20日(德国之声中文网)虽然人类一直在寻找地外生命,但实际上,人类迄今尚未对“生命”本身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
剑桥大学研究团队周三(4月16日)表示,他们在一颗位于太阳系之外的巨大行星上发现了迄今为止存在生命迹象的 “最强有力证据”。
“我们目前发现的,是太阳系外可能存在生物活动的线索,”剑桥大学天体物理学家尼库·马杜苏丹(Nikku Madhusudhan)表示。
马杜苏丹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探测到某些气体的化学指纹——这些气体在地球上仅由生物过程产生——是首次发现可能有生命存在的外星世界的线索。
“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时刻。”他发布会上说道。
可能存在生命迹象的系外行星K2-18b
该研究团队同时呼吁谨慎对待此次发现,强调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发现了真实存在的生命体,还需要进一步的观测以明确当前所见到底为何。
这项发表在《天体物理学快报》(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的研究指出,研究人员在一颗距离地球约120光年的行星上发现了可能的“生物特征”——即一种指示生物过程存在的迹象。
这颗名为K2-18b的行星,其质量约为地球的8.6倍,直径约为地球的2.6倍。曾有研究将其成为“超级地球”或“放大版地球”。
科学家此前已经在这颗系外行星(即围绕太阳系之外恒星运行的行星)上探测到含碳分子,包括甲烷和二氧化碳——这些碳基分子是生命的基本构件。
此前研究曾指出,K2-18b可能是一颗“Hycean行星”(hydrogen-ocean planets 氢气海洋行星)——这类行星可能拥有富氢大气层和被海洋覆盖的表面。
化学线索
K2-18b是一颗罕见的系外行星,其绕恒星运行的轨道处于所谓的“宜居带”——既不太热也不太冷,从而可能存在液态水,这被视为生命存在的关键因素。
天文学家通过观测这些遥远的系外行星在穿越其母星前方时的大气光谱,分析气体分子是如何阻挡穿过其大气层的光线来获取数据。
2023年,韦伯望远镜首次在K2-18b的大气中探测到甲烷和二氧化碳,这是在宜居带系外行星上首次探测到此类碳基分子。
同时望远镜还探测到一种叫做二甲基硫(DMS)的化学物质的微弱信号。这促使科学家于一年前再次将韦伯望远镜对准该行星,这一次使用中红外仪器观测不同波长的光线。
这次,他们发现了更强的化学信号,尽管尚未达到科学家在统计学上所需的“五西格玛” 显著性阈值(即Five sigma 99.99999%)。
但即使未来取得了“五西格玛”结果,也并不必然意味着该行星上真的存在生命。
比如去年,科学家在一颗彗星上发现了二甲基硫的踪迹,表明它也可能通过非生物过程产生。
然而,马杜苏丹指出,在K2-18 b上观测到的DMS浓度似乎比地球上高出数千倍,强烈暗示其或具有生物起源。
我们是宇宙中的唯一生命吗?
K2-18 b长期以来被认为是 “Hycean行星”最有可能的候选者——一个比地球更大,拥有富含氢气大气层的海洋世界。
这些星球被认为不太可能孕育智慧生命,而更可能存在类似数十亿年前地球海洋中的微生物。
不过也有研究质疑,目前所假设的Hycean行星距离母星太近,可能无法维持液态水存在,其中就包括K2-18b,它每33天绕母星一圈。
牛津大学行星物理学教授雷蒙德·皮埃尔昂贝(Raymond Pierrehumbert)通过一项独立研究指出,K2-18b的温度可能过高,不适合生命存在。
他对法新社表示:“如果这颗行星上真的存在水,那也将是极端高温、无法居住的‘炼狱之海’,更可能是由岩浆构成的海洋。”
科学家呼吁保持耐心
美国得州西南研究院太空科学部门首席科学家克里斯托弗·格莱因(Christopher Glein)将K2-18b称为“一个令人着迷的世界”(a tantalizing world),但也警告科学界应“尽可能全面谨慎地验证数据”。
麻省理工学院(MIT)行星科学教授莎拉·西格尔(Sara Seager)也呼吁保持耐心。她指出,过去也曾有报道称在K2-18b的大气中发现水蒸气,最终却被证实是其他气体。
她补充道,在我们的太阳系中,如火星、金星,以及土卫二等,“可能更有机会被证实是适合生命存在的地方。”
马杜苏丹表示,只需要再使用韦伯望远镜观测16到24个小时,就能验证他们的发现,而这可能在未来几年内实现。
马杜苏丹补充说,即便此次研究无法最终确认K2-18b存在生命,未来借助韦伯望远镜和其他新一代设备,人类或许比预期更早能发现地球之外的生命。
“这可能是一个转折点,”他说道,“我们终于有能力回答那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们在宇宙中是否孤独(唯一)?”
(法新社 路透社)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