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改变思维定式才能拯救地球
2025年4月20日(德国之声中文网)“科学家们早就警告我们,人类正在破坏地球,并告诉我们如何阻止这种行为。”联合国大学环境与人类安全研究所所长沈晓萌说,“很多时候,我们已经看到了深渊,也知道该掉头了,但我们却依然自信满满地走向深渊。这是为什么呢?”
这正是这所位于德国波恩的研究所发布的最新报告《翻开新的一页》探讨的问题。报告指出,如果人类采取“有意义的行动”,一个繁荣的未来仍然可以期待。报告分析了应对多重环境危机的出路。
这份年度报告研究了灾难之间如何相互关联,以及它们如何受到人类行为影响,同时也探索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以“深度变革理论”探寻环境危机的根源
在2024年的报告中,联合国大学的研究人员曾警告说,世界正逼近六个临界点,包括地下水枯竭、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融化,以及难以忍受的高温。
研究人员表示,需要进行重大的系统性转型,才能减少气候、粮食和水资源系统崩溃的风险。
这份最新报告指出,“我们很少真正触及根源,几乎不会挑战或质疑那些导致当前结果的信念、价值观和假设。”
举例来说,回收利用虽然有时是一个有用的工具,但从长远来看,并不能让满是垃圾的海滩或河流变干净。因为垃圾问题根植于一次性物品的大规模线性生产模式中。
报告指出,如果目标是实现无废未来,人类就需要摒弃“丢弃型社会”的观念,也就是不断消耗地球资源来生产那些很快就被丢弃的产品。
为了深入挖掘气候崩溃、生物多样性危机以及过度消费的根本原因,并指出未来的路径,联合国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了“深度变革理论”。
这一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中根深蒂固的结构、信念和价值观,这些其实都是社会构建的结果。这些社会结构可能导致气候危机、水资源短缺以及对地球资源的过度开发等不良后果。
“我们发现,大多数问题的发生和持续,其实是因为人类普遍认为自己可以也应该支配自然、控制自然这种心态。”报告主要作者之一凯特琳·埃伯尔(Caitlyn Eberle)对德国之声说。
研究指出,人类将自己视为自然之外的存在,经常选择性地保护或破坏自然的某些部分。
这种基本假设虽然并非公然存在,但可以从国家法律、宗教教义、电影和文学中找到它的踪迹。这一切反过来又影响了社会的目标和结构。
像单一种植、直线化河道、动植物的驯化、使用杀虫剂和除草剂等做法,都源自“人类主宰自然”的思维方式,并试图实现这一目标。
报告指出,这种心态也带来了风险,并阻碍了变革。“改变这种心态意味着要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庞大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物种,并试图让我们的系统更符合自然的需求。”埃伯尔补充道。
“无限经济增长带来繁荣”以及“地球能无限吸收污染、提供资源”等广泛存在的假设,也阻碍了实际行动。从科学角度来看,这些假设是错误的。埃伯尔表示,如果我们接受资源是有限的、地球有其承载极限,我们就可能改变社会结构。
从五个方面着手改变观念
要实现可持续且深远的转型,既需要内在的变化,也需要外部的变革。内在的杠杆包括价值观和信念的转变。外在的杠杆则包括修改法律、补贴政策和税收体系等结构性措施。
研究人员指出,改变价值观和根深蒂固的观念并非易事,但历史已经证明这并非不可能。
比如吸烟,曾经被广泛接受,甚至受到追捧。在许多文化中,抽几口烟被视为社会地位较高的象征,甚至被认为有益健康。而如今,人人皆知吸烟有害健康,在很多国家被认为是不良习惯。
香烟形象的转变,从魅力四射到令人反感,既发生在个人层面,也发生在社会层面。20世纪中期,科学家开始揭示吸烟对健康的严重危害,同时,公共宣传也在不断改变人们的观念。
联合国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为了解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和气候危机,我们在五个方面也需要类似的观念转变——社会应该开始将废弃物视为原材料;应摒弃人类与自然分离的观念;要重新定义责任,将其视为集体而非个人的事务;开始用“几个世纪”而不是“几代人”的视角去想象未来;并将“价值”从“经济财富”重新定义为“地球健康”。
阻碍人们实现这些目标的,并不是技术或物流上的挑战。“真正的障碍,是我们更深层的思维方式。如果我们能够转变文化和哲学,相信改变是可能的,我们才有可能实现这些目标。”埃伯尔说。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