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誰拿走孩子的學習機會
上班站了一整天,太辛苦了吧?不要做了……」
這八年來,也算是接觸過不少青少年及其家庭。我發現,無論富裕還是清貧家庭,幾乎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父母都把孩子捧到掌心上去寵。
原來很多青少年都不用做家務,不需要煮飯的。雖然在香港不太會有餓死人的事,但年輕人還是肯定不會餓着,要是食物不夠,父母肯定自己不吃也會讓給他們吃。
父母把孩子看得比什麼都重要。孩子去工作體驗僅一天,父母已為他們的辛勞而心痛。做零售做餐飲,自然需要較長時間站立。子女回家呻一下,父母就嚷着要孩子回家來。
上一代至為寶貴的資產 — 刻苦,並沒有傳承到下一代去。不單是父母,整個社會幾乎都把青少年當小寶寶看待。
一名十七歲的年輕人來做工作體驗,社工跟我們說:「可以給他派在居住的同區工作嗎?」我目瞪口呆問為什麼,社工說擔心若離家太遠,年輕人會迷路,更何況要一大清早起床上班。我回他:「但他是對航空業有興趣喎,好歹要去赤鱲角吧?」

年輕人跳出舒適圈跨區上班,一路經歷解決問題,這種學習有助他們建立自信,開闊眼界。
香港不過是彈丸之地,年輕人平日的跨區活動往往因為經濟條件受到限制,然而到有機會去學習體驗,不是應該多鼓勵他們走出去嗎?我們焉能如此限制孩子的活動範圍?如果孩子永遠只會走到隔籬街,眼界可以有多遠?
另一個社工比較有遠見,當她知道由她跟進的青少年需跨區工作體驗時,很早便幫他規劃好路線,更陪他試走一趟。結果,五天的工作體驗,青少年從沒遲到。因為跨區成功,少年的信心也上來了:「以後只要你給我一個地址,天腳底我都去得到。」一臉自信。
成長,本來就是關於如何跨出舒適圈。沒有冒過險、沒有經歷的孩子是長不大的。
聽說現時學校有一科叫創意解難,我匪夷所思。在現實生活中拿走青少年可以學習解難的機會,然後設一個課堂教他們解難?你懂得由屯門村屋自己坐車出灣仔某條小街,一路上就是一堆解難的機會。有個女孩說,她發現如果遲五分鐘出門上班,就會遲三十分鐘才到達公司,因為撞正繁忙時間嘛。只要讓孩子有機會自己負責任地過日子,自然就會碰到難題,碰到難題,就自然要想辦法解決。成長本來就如此。
生於烏克蘭基輔的WhatsApp聯合始創人Jan Koum,他十六歲時跟隨母親移居到美國,當時一家只靠他當清潔工餬口過活。這些刻苦磨鍊的日子,讓他學懂人情世故,更懂得如何爭取和珍惜每一個機會。
我有個表哥,十四歲放學後,回家還要背着弟弟,拖着妹妹一起到市場買菜、到廚房燒飯,有多少錢可以買多少菜,他心中有數;買多少菜足夠多少人吃,他暸如指掌。因為扛起一些家庭責任,他就練成了獨立生活的能力。如今,我這位表哥,在三藩市開了好幾家餐館呢。
人常道:難得少年窮 ,我們似乎還沒有領略這句話的真諦。不讓孩子吃點苦,不讓他們經歷點風雨,卻在課堂紙上談兵講解難,到底是那裏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