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

[jiǎn huà]
使复杂事物变简单的汉语词汇
展开3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简化指通过减少复杂性使事物更易理解的思维方法,在汉语中既作为通用词汇使用,也具有特定文学术语属性 [2]。该词最早见于《晋书》"抑扬前轨,光启中兴"的治国方略记载,现代应用中包含文字改革(如汉字简体化) [1]、文学创作(省略细节保留精髓) [2]等多重维度。当代简化概念在语言文字领域引发过"親不见、愛无心"等文化传承争议 [1],其本质内涵始终围绕"保留核心要素"与"提升效率"的平衡展开。
拼    音
jiǎn huà
注    音
ㄐㄧㄢˇㄏㄨㄚˋ
词    性
动词/名词
近义词
简缩
反义词
繁化
出    处
《晋书·元帝纪》

基本释义

播报
编辑
作为通用汉语词汇,"简化"指将复杂系统或程序转变为精简形态的行为过程,典型案例如行雅组牛政手续简化、机械结构简化等。在文学领域特指创作构思中"略去细节抓住主干,形神兼备传达精髓"的表现手法,巴金曾表述"该淘汰的就淘汰"支持这种去芜存菁的创作观 [2]付迎垫验宙趋放屑付糠碑汗匙充剃整拘盛屑。

文字简化历程

播报
编辑
汉字简化运动自20世纪50年代起系统推进,2013年《通用规范汉字表》收录8105个规范字。具体简化方式包括:
  • 形体替代:如「無」简作「无」 [1]
  • 部件删除:如「殺」简作「杀」去除交叉构件 [1]
  • 同音合并:如「後」「后」统用后者 [1]
部分简化字引发文化争议,如「親」简作「亲」被解读为亲情疏离的隐喻,「產」简作「产」与生育政策产生联想 [1]

文学创作应用

播报
编辑
作家运用简化手法主要体现为:
  • 场景留白:略写环境描写突出人物特征
  • 情节压缩:合并重复事件强化叙事节奏
  • 意象提炼:以典型物象替代复杂心理描写 该手法在微型小说、现代诗歌中尤为常见,如海明威"冰山理论"强调八分之七内容的隐藏。

社会现象讨论

播报
编辑
2019年腾讯网专题报道指出,43个汉字简化后引发多重社会隐喻解读:
  • 「鄉」简作「乡」关联农村青年流失 [1]
  • 「麵」简作「面」引申食品质量担忧 [1]
  • 「愛」简作「爱」引发情感真诚度讨论 [1]此类解读虽属民间引申,却折射出文字改革与社会变迁的深层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