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开始频繁接触企业客户。
他们大多是老板、总监或运营负责人,一聊到AI,每个人都像打开了话匣子:
“我们是不是可以搞个数字人客服?”
“可以用AI总结一下员工培训的内容吗?”
“有没有AI能代替我们写文案、做短视频、管社群?”
作为一个做了十年互联网系统、如今又在深耕AI智能体创业的人,我一开始是兴奋的,心想:
“这么多需求,岂不是满地机会?”
但兴奋没持续多久,我就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深坑——
被需求牵着鼻子走,哪里有风就往哪跑,做不完的demo、聊不完的场景、各种定制的小项目。
有点像:你以为在创业,其实你在当乙方;
你以为在落地AI,其实在陪客户试错。
今天这篇文章适合AI创业者阅读,想跟你聊聊我的踩坑和顿悟:
面对复杂、多变、想象力爆棚的AI需求,我们到底该怎么判断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
为什么会被需求牵着走
我总结了以下三点:
1. 把需求当KPI
你以为做完了客户的需求,就有订单,需求越多越能体现业绩。
2. 太想要客户了
尤其AI初创阶段,为了生意,“只要能谈,就能干”,结果把自己拖入了定制地狱。
3. 缺乏底层判断能力
AI领域变化太快,如果你没有一套稳定的框架,就很容易跟着客户的语义走,失去了自己的“技术锚定+产品感知”。
AI需求多,不等于AI有用
这半年我听了大概不下100个AI相关需求,大部分无法落地的需求有几个典型特征:
1. 想得多,落地少
“能不能帮我做一个像Siri一样的数字员工?”
客户本身并没有业务约束,也不清楚AI怎么落地,他只是焦虑,看到别人有,自己也想整一个。
2. 都说很急,真谈就不急了
很多老板张口闭口就是:“我们得尽快启动AI项目”。
但你问真实的业务目标时,就很模糊,他们急的不是AI,是别人都在搞,自己不能落后。
3. 定制需求源源不断
客户说:“你们平台能不能帮我们加一个图文审核功能?”
你想:“小改一下没事”,结果上线后又有新的需求。
于是慢慢就从AI解决方案专家,变成了客户的远程产品汪。
开始引导客户的需求
一定要学会引导客户需求,这也是我最近体会到的,不是因为我傲慢,而是逐渐懂了一个道理:
不是所有的需求都值得做,尤其是AI领域,要寻找标准化+规模化场景。
三层过滤机制:需求 → 机会 → 产品
只有穿过三层过滤的,才值得做产品。
所以,我给自己定了三条规则:
第一步:判断是不是“共性需求”
什么是共性需求?就是多个客户、多个行业反复出现的痛点。
比如:
- 我们想自动生成短视频,提升内容产出效率
- 我们客服团队每天都在重复回答客户的问题
- 我们销售不会写文案,朋友圈不会发
这些都是有可能标准化的产品方向。
第二步:能不能拆成“流程+能力”
客户讲的再复杂,我会拆成:
场景 → 角色 → 触发方式 → 输入 → AI能力 → 输出 → 交付方式
比如客户说:“我要一个AI数字讲师,讲课、答疑、考核一条龙。”
我会拆成:
- 输入:已有的PPT/讲义
- AI能力:内容解析、文本转视频、答疑生成
- 输出形式:短视频+互动答疑模块
能拆流程,就能标准化、做复用。
拆不出来的,没法保证效果,建议不做。
第三步:能否复用和标准化
这个产品能否标准化,能否服务更多的客户?
关键看,积累的能力,能否模块化复用到其他产品。
建议打法:只做标准化产品+少量定制服务
我们现在的业务,除了企业培训之外,AI能力输出基本只做三件事:
- 把典型需求做成智能体工作流,比如“图文转短视频”、“智能客服知识库问答”、“企业内部文档搜索”等;
- 打包为解决方案模板,按行业或角色卖,比如“AI自媒体账号拆解”、“私域AI销售助理”;
- 提供标准化服务交付,包括教程、配置服务、部署顾问,不碰复杂的定制开发。
这样做的好处是:我可以服务10个客户,而不是给1个客户加班做独特需求。
写在最后
AI领域变化飞快,客户的好奇心和焦虑也同步增长。
现在每天都提醒自己一句话:
不是做需求,是做产品。不是被客户推着走,而是用标准引导客户,用ROI说服客户。
真正的高手,能从混乱中提取规律,用规律打包能力,再用能力影响客户。
📢 加入1500+实战派AI从业者共创社群!
我们的AI社群围绕扣子、Dify、n8n、LangChain等主流智能体平台搭建,聚集了来自阿里巴巴、抖音、头部高校等背景的AI产品和技术高手,以及跨境、人力资源、电商等行业的实战派,正在围绕AI智能体展开共创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