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们完成了Python环境搭建,这一篇就正式进入语法学习——从“变量”“数据类型”和“运算符”这三个基础模块开始。这三者是Python代码的“积木”,搞懂它们,就能写出简单的逻辑代码,全程用案例说话,不绕复杂概念。
一、先搞懂:什么是变量?怎么用?
变量就像“装东西的盒子”——把数据存进去,后续用盒子的名字就能调用数据,不用反复写具体值。
1. 变量的创建(赋值)
语法很简单:变量名 = 数据
,比如把数字5存到变量age
里:
age = 5 # 把5赋值给变量age
name = "小明" # 把字符串"小明"赋值给变量name
is_student = True # 把布尔值True赋值给变量is_student
- 等号
=
不是“等于”,而是“赋值”:把右边的数据放到左边的变量里; - 赋值后,打印变量就能看到里面的数据:
print(age) # 输出:5 print(name) # 输出:小明
2. 变量命名的3个规则(必须遵守)
新手常踩的坑就是变量名不合规,记住这3点:
- 只能用 字母、数字、下划线,且不能以数字开头(比如
1age
错,age1
对); - 不能用Python“关键字”(比如
if
、for
、print
这些有特殊功能的词,用了会报错); - 区分大小写(
Age
和age
是两个不同的变量)。
推荐“小写+下划线”的命名风格(比如student_name
、total_score
),一看就知道变量含义。
3. 变量的修改与删除
- 修改:直接重新赋值即可,变量会覆盖旧数据:
age = 5 age = 6 # 重新赋值,现在age是6 print(age) # 输出:6
- 删除:用
del
关键字(一般不用,除非数据占内存大):del age # 删除变量age,再打印会报错
二、Python常用的数据类型(4种核心)
数据类型决定了“盒子里能装什么”,以及能对数据做什么操作。新手先掌握这4种最常用的:
1. 整数(int):没有小数点的数
比如10
、-5
、0
,能做加减乘除等运算:
a = 10
b = 3
print(a + b) # 加:13
print(a // b) # 整除(取商):3
print(a % b) # 取余(剩多少):1
2. 浮点数(float):带小数点的数
比如3.14
、-0.5
,运算时要注意:浮点数结果可能有小数位(即使是整数也会带.0
):
c = 3.14
d = 2
print(c * d) # 输出:6.28
print(5.0 - 2) # 输出:3.0(整数和浮点数运算,结果是浮点数)
3. 字符串(str):文本内容,用引号包裹
不管是字母、数字还是符号,只要用''
或""
包起来,就是字符串:
s1 = 'Hello Python' # 单引号
s2 = "我今年18岁" # 双引号
s3 = 'He said "Hi"' # 单引号里可嵌套双引号(反之也可)
常用小操作:
- 拼接字符串(用
+
):print(s1 + "!") # 输出:Hello Python!
- 重复字符串(用
*
):print("-" * 10) # 输出:----------(10个横杠)
4. 布尔值(bool):只有两个值,表“真假”
True
(真,对应整数1)、False
(假,对应整数0),常用于判断条件:is_adult = 18 >= 18 # 18大于等于18,结果是True is_teenager = 20 < 18 # 20小于18,结果是False print(is_adult) # 输出:True print(is_teenager) # 输出:False
三、常用运算符:让数据“动起来”
运算符就是“操作数据的工具”,按功能分3类,新手先记常用的:
1. 算术运算符(做计算)
符号 | 功能 | 例子 | 结果 |
---|---|---|---|
+ | 加 | 5 + 3 | 8 |
- | 减 | 5 - 3 | 2 |
* | 乘 | 5 * 3 | 15 |
/ | 除(浮点数) | 5 / 3 | 1.666… |
// | 整除(取商) | 5 // 3 | 1 |
% | 取余(剩数) | 5 % 3 | 2 |
** | 幂(几次方) | 5 ** 2 | 25 |
2. 比较运算符(比大小/判相等)
结果一定是布尔值(True/False),常用于条件判断:
符号 | 功能 | 例子 | 结果 |
---|---|---|---|
== | 等于(判相等) | 5 == 3 | False |
!= | 不等于 | 5 != 3 | True |
> | 大于 | 5 > 3 | True |
< | 小于 | 5 < 3 | False |
>= | 大于等于 | 5 >= 5 | True |
<= | 小于等于 | 5 <= 3 | False |
⚠️ 注意:判相等用==
(两个等号),单个=
是赋值,别搞混!比如5 == 5
是True,a = 5
是给变量赋值。
3. 赋值运算符(简化赋值)
在赋值时结合算术运算,少写代码:
符号 | 功能 | 例子 | 等价于 |
---|---|---|---|
= | 基础赋值 | a = 5 | - |
+= | 加后赋值 | a += 3 | a = a + 3 |
-= | 减后赋值 | a -= 3 | a = a - 3 |
*= | 乘后赋值 | a *= 3 | a = a * 3 |
/= | 除后赋值 | a /= 3 | a = a / 3 |
比如:
a = 5
a += 3 # 等价于a = 5 + 3
print(a) # 输出:8
四、实战小案例:用基础语法写个“个人信息计算器”
把上面的知识点串起来,写一段代码:输入姓名、年龄、身高,计算“明年年龄”和“身高的一半”,并输出结果。
# 1. 用input()获取用户输入(input()得到的是字符串,需转成对应类型)
name = input("请输入你的姓名:")
age = int(input("请输入你的年龄:")) # 转成整数
height = float(input("请输入你的身高(cm):")) # 转成浮点数
# 2. 计算明年年龄和身高的一半
next_year_age = age + 1
half_height = height / 2
# 3. 输出结果(用f-string拼接,{}里放变量)
print(f"\n{name}你好!")
print(f"明年你就{next_year_age}岁啦~")
print(f"你的身高的一半是{half_height}cm~")
运行代码后,输入信息比如“小明”“18”“175”,会输出:
小明你好!
明年你就19岁啦~
你的身高的一半是87.5cm~
总结
这篇我们学了3个核心基础:
- 变量:用
变量名=数据
存数据,记住命名规则; - 4种数据类型:int(整数)、float(浮点数)、str(字符串)、bool(布尔值);
- 3类运算符:算术(计算)、比较(判真假)、赋值(简化操作)。
下一篇我们会学“流程控制”——比如“如果年龄大于18,就输出成年”这样的条件判断,让代码有“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