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灾备份能力等级的现行标准以《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GB/T 20988—2007)、《信息安全技术 灾难恢复中心建设与运维管理规范》(GB/T 30285—2013)为核心,《电子政务云灾备体系建设规范》(T/ ZBLM 0001—2023)为补充。其中,GB/T 20988—2007将灾难恢复能力划分为6个等级,对数据备份、备用设施、技术支持及恢复时效等作出明确规定,为信息系统灾备建设提供了系统性框架。
容灾备份能力等级标准
一、两个核心指标
划分灾难恢复能力等级最主要的两个指标为RPO恢复点目标和RTO恢复时间目标,用于量化系统可容忍的数据丢失和停机时间。
(一)RPO(恢复点目标)
指灾难发生后,系统和数据必须恢复到的时间点要求。通俗点讲就是系统可容忍的最大数据丢失量,如最多丢失1小时数据。本质上是反映数据备份的频率,例如:要求RPO≤24小时,即最多丢失24小时数据,则需要系统每日备份一次;要求RPO≈0,即近乎零数据丢失,则需要系统实时备份。
(二)RTO(恢复时间目标)
指灾难发生后,信息系统或业务功能从停顿到必须恢复的时间要求。也就是业务恢复运行的最长可接受时间,即系统停机的容忍上限。本质上是反映业务恢复的速度,例如:RTO=4小时,需在4小时内恢复服务;RTO≈0,需实现故障自动切换(如热备站点)。
二、现行国家标准与分级体系
(一)核心标准框架
现行国家标准中,《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GB/T 20988—2007)确立了6级灾难恢复能力体系,《信息安全技术 灾难恢复中心建设与运维管理规范》(GB/T 30285—2013)则补充了灾备中心建设与运维要求,二者目前并行适用,后续将被新版国家标准(GB/T 20988—2025)整合替代。
(二)六级灾难恢复能力分级要求
第1级:基本支持
核心要求:每周至少1次完全数据备份,备份介质需场外存放并建立存取验证制度。
适用场景:适用于对业务连续性要求较低的非关键系统(如历史数据归档库)。
第2级:备用场地支持
升级要点:在1级基础上,新增备用场地,可按预定时间调配数据处理设备与网络设备;需制定备用场地管理制度及供应商应急协议。
技术指标:RPO通常超过24小时,RTO为数天级。
第3级:电子传输和部分设备支持
关键升级:每日至少1次完全备份,关键数据通过电子传输多批次送至备用场地(如每日数次);备用场地配备部分就绪的处理设备和网络设备,需专职机房管理人员。
典型指标:RPO≤24小时,RTO缩短至小时级。
第4级:电子传输及完整设备支持
强化要求:备用场地配备全部所需设备并处于就绪状态,其余要求同3级。
恢复能力:RPO≤数小时,RTO≤1天。
第5级:实时数据传输及完整设备支持
核心特征:关键数据通过远程复制技术(如数据库镜像)实时同步至备用场地,全部设备在线运行,需配备自动化监控平台。
关键指标:RPO≈秒级(接近零丢失),RTO≤30分钟。
第6级:数据零丢失和远程集群支持
最高要求:所有数据实时复制,备用系统与生产系统能力一致且支持集群无缝切换,需全冗余架构及24小时运维团队。
核心指标:RPO=0(零数据丢失),RTO≈分钟级。
适用场景:仅适用于金融核心交易等对数据与业务连续性要求极高的场景。
三、政务信息系统灾备等级要求
依据《电子政务云灾备体系建设规范》(T/ZBLM 0001—2023),电子政务云系统按重要性分为5类,其灾备要求与GB/T 20988—2007标准形成对应关系,核心评估维度包括政务业务范围、社会影响、财政与人员影响程度,具体对应关系如下:
一类系统:短时间中断或数据丢失将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及中央政务职能履行。
二类系统:中断或数据丢失会对省级政务职能及公众权益造成较大影响。
三类系统:中断将影响政府日常工作,对短时间中断有一定容忍度。
四类系统:中断对政务职能履行造成中等负面影响,主数据中心恢复前无需运行。
五类系统:破坏后对政务机构影响较小,非日常政务必需。
四、新国标(GB/T 20988—2025)修订动态
该标准于2025年6月30日发布,2026年1月1日正式实施,整合了GB/T 20988—2007与GB/T 30285—2013,核心变化如下:
(一)框架革新
引入“灾难恢复生命周期”模型(规划→建设→运维→测试),构建全流程管理体系。
新增安全建设专章,要求灾备系统同步符合等保2.0网络安全架构。
(二)技术升级
增加云灾备附录,明确云环境下RPO/RTO的实现路径。
细化测试评价方法,要求定期开展审计与有效性验证。
(三)实施影响
政务系统需重新评估灾备等级,例如原4级系统可能需升级至5级以满足实时性要求。
推动灾备服务国产化,金融、政务等关键领域优先采用自主可控技术。
通过上述标准体系的规范与升级,我国信息系统灾备能力将实现从“合规达标”向“动态适配业务需求”的转型,为数字时代的业务连续性提供更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