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在计算机网络发展过程中,人们在不同阶段或从不同角度对计算机网络提出了不同的定义,从计算机网络发展的现状来看,资源共享的观点比较准确、全面地反映了网络的本质与特征,它不仅包含了广义观点和透明性观点所描述的一些网络特征,同时从用户角度揭示了计算机网络的最核心本质,那就是资源共享。根据资源贡献的观点,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且功能相对独立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线路相互连接在一起,遵循共同的网络协议,由专门的网络操作系统进行管理,以实现资源共享。
1.2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根据不同阶段应用需求与技术特色,通常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 远程联机系统, 多计算机互联系统, 标准、开放的计算机网络, 高速、互换、融合、智能的计算机网络。
远程联机系统:
人们通过通信线路将计算机与终端相连,通过终端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这种“终端——通信线路——计算机”的模式被称为远程联机系统。远程联机系统也被称为第一代计算机网络。 远程联机系统的结构特点是单主机,多终端。
多计算机互联系统:
远程联机系统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计算机用户希望能够使用其他计算机系统上的资源。于是出现了以实现“资源共享”为目的多计算机互联的形态。在这个阶段,对整个系统的通信可靠性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遍采用的方案是在计算机和线路之间设置通信控制处理机(CCP)来提高系统性能。在这一阶段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以通信子网为中心,多主机、多终端。
标准、开放的计算机网络:
ARPAnet的成功应用激发了各大计算机公司对网络研发的投入,各大公司在发布各自网络产品的同时,也认识到制定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标准的重要性,纷纷推出了各自专用的网络体系结构标准,提出了成套设计网络产品的概念。基于不同厂商专用网络体系标准的网络产品给不同网络间的互联带来了很大不便,严重限制了计算机网络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走国际化的标准道路。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的标准化至少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有利于实现不用网络产品之间的互操作性,也称兼容性;二是标准化带来的开放性有利于促进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高速、互换、融合、智能的计算机网络:
网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资源共享,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需求刺激了网络互联与范围的不断扩展。
网络的移动性是指用户移动时,网络仍然能够为其网络访问与资源共享服务。
1.3 计算机网络的类型
按通信所使用的媒体:
- 有线网络:采用有形的传输媒体如铜缆、光纤等组建的网络
- 无线网络:使用微波、无线电、红外线等无线传输媒介作为通信线路的网络
按使用网络的对象:
- 公众网络:指对所有公众开放、用于为公众提供服务的网络,如Internet
- 专用网络:指专门为特定的部分、群体或应用而设计的网络,如银行系统的网络
按网络传输技术:
- 广播式网络:指网络中所有的计算机共享一条通信信道。在通信时具备两个特点:一是任何一台计算机发出的信息都能够被所有连接到这条共享通信信道上的其他计算机收到,接收到信息的计算机根据信息报文中的目的地来判断是进一步处理该报文还是丢弃该报文;二是任何时间内只允许一个节点使用信道,从而在广播式网络中需要为信道争用提供相应的解决机制。
- 点到点网络:由一条通信线路连接两个节点。点到点网络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直接相连的点到点网络,两个节点之间提供一条物理线路直接相连,另一种是非直接相连的点到点网络,两个节点之间没有直接相连的物理线路,它们之间的数据传输就需要经过一台或多台中间设备的接收、存储和转发。
按照网络传输速率:
- 高速网络
- 低速网络
按地理覆盖范围:
- 局域网(LAN):用于有限范围内(如一个房间、一个楼层、一幢大楼或一个校园内)的一组计算机网络互联成网络。局域网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覆盖范围非常有限,一般在几十米到几千米之间;二是所采用的技术具有数据传输率高(高达10Gbps)、传输时延小和误码率低等特点;三是局域网通常为使用单位所有,建立、维护与扩展都较为方便
- 城域网(MAN):覆盖范围约为几千米到几十千米,是介于局域网与广域网之间的一种网络形式。城域网主要满足城市、郊区的联网需求。它能够实现大量用户之间的数据、语音、图形与视频等多种信息的传输功能。
- 广域网(WAN):能够在很大的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其覆盖范围一般是几十千米到几千千米以上。广域网不仅可以覆盖一个国家和地区,还可以跨越大洲,形成国际性的远程网络。Internet,就是广域网中最典型的例子,它将成千上万的LAN,MAN和WAN互联成为一个庞大的互联网。
1.4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和应用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
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包括硬件资源的共享,如处理机、大容量存储器、打印设备等,也包括软件资源的共享,如各种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数据等。资源共享使得网络用户不仅可以跨越地理位置上的障碍,共享网络中的资源,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还可以避免重复投资和劳动,使系统的整体性价比的到改善。
-
数据通信:
包括网络用户之间、各处理器之间以及用户与处理器之间的数据通信。网络数据通信除了实时性强以外,其优越性还在于它可以实现包括数字、声音、图像和视频在内的多媒体数据通信。
-
均衡负荷和分布式计算:
- 均衡负荷:指网络的某个或某些节点负荷过重时,由网络内的其他较为空闲的计算机通过协同操作和并行处理等方式来分担负载。
- 分布式计算:指当网络中的某个节点其性能不足以处理某项复杂的计算或数据处理任务时,通过调用网络中的其他计算机,进行分工合作来共同完成任务的计算模式。分布式计算功能可以显著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可用性与可靠性。
-
数据信息的集中和综合处理:
以网络为基础,可以将不同计算机终端上得到的各种数据收集起来,进行整理和分析等综合处理。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信息检索:计算机网络使信息检索变得更加高效、快捷、页面浏览、FTP下载使人们可以非常方便地从网络上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现代化的通信方式:收发电子邮件,IP电话,和以QQ、MSN Message、Skype等为代表的网上实时消息传送也都已经成为人们日常通信的重要手段。
办公自动化:将现代化办公和计算机网络功能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办公方式。
管理自动化:指的是运用信息技术代替或模拟手工操作,重视管理变革的经验,强调技术和管理结合,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新的管理思想。
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
通过计算机网络将买方和卖方的信息、产品和服务结合起来,使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和个人之间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贸易、购物的活动被称为电子商务
电子政务:政府的主要职能
远程教育与电子学习:
人们可以突破时间空间和身份的限制方便地获取网络上的教育服务
丰富的娱乐和消遣:
网上聊天、网络游戏、网上电影院
1.5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结构
从物理组成的角度来看,计算机网络可分为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
计算机网络软件包括各种系统软件、应用软件以及大量的数据与信息资源。
1.6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所谓“拓扑”,就是把所研究的实体抽象成与其大小、形状无关的“点”,而把实体之间的联系成“线”,进而以“图”的形式来表达和研究这些点与线之间关系的一种数学方法。这种表示点和线之间关系的图被称为拓扑结构图,简称拓扑图。在拓扑图中,人们关注的是点、线之间的连接关系。
在计算机网络中为了有利于对计算机网络结构进行研究或设计,把计算机、终端、通信处理机等设备抽象为点,把连接这些设备的通信线路抽象成线,并将由这些点和线所构成的拓扑称为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
1.总线型拓扑结构
总线型拓扑中采用单根传输线路作为公共传输信道,所有节点通过专门的连接器连到这个公共信道上,这个公共信道称为总线。任何一个节点发送的数据都能通过总线传输,同时能被总线上的所有其他节点接收到。总线型拓扑结构是一种广播网络。
2.星形拓扑结构
星型拓扑结构中有一个中心节点,其他各节点通过点对点线路与中心节点相连,形成辐射形结构。各节点间的通信必须通过中心节点。星型拓扑结构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和管理等特点。但这种结构消耗大量电缆,同时中心节点的故障会直接造成整个网络的瘫痪。星型拓扑结构也是最常见的局域网拓扑结构。
3.树形拓扑结构
与简单地星形拓扑结构相比,在节点规模相当地情况下,树形拓扑结构中通信线路的总长度较短,从而成本低,易于推广。但是较结构星型拓扑结构复杂,而且除了叶节点及连线外,任一节点或连线的故障均会影响相关支路网络的正常工作。树状拓扑结构可以看成星形拓扑结构的一种扩展,也称扩展星形拓扑结构。
4.环形拓扑结构
在环形拓扑结构中,各节点和通信线路连接形成的一个闭合的环。环中数据按照一个方向沿环逐站传输。发送端发出的数据,延环绕行一周后,回到发送端,并由发送端将该数据从环上删除。任何一个节点发出的数据都可以被环上的其他节点所接收。
环型拓扑结构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传输时延确定和路径选择确定等优点。但是,环型拓扑结构中任何一个节点及连接节点的通信线路都有可能造成网络瘫痪,并且在这种拓扑结构中,节点的加入和删除过程也比较过程也比较复杂,需要复杂的环维护机制。
5.网状拓扑结构
网状拓扑结构中,节点之间的连接是任意的,每个节点都可以有多条线路与其他节点相连,这就使得节点之间存在多条可选的路径。传输数据时可以灵活选用空闲路径或者避开故障路线,所以这种网状拓扑结构可以充分、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并且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1.7网络有关的标准组织与管理机构
网络有关的标准组织: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国际电信组织(ITU) 美国电子工业协会(EIA)
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
Internet管理机构:
eInternet协会与Internet研究部 Inertnet体系结构委员会 万维网联盟(W3C)
Internet工程任务组和Internet工程指导组 Internet网络信息中心 Internet编号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