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7
城市数字鸿沟指数(2000-2022)
数据简介
数字鸿沟是指数字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信息技术获取和利用上的差异和不平等现象。关于数字鸿沟的研究,涉及数字鸿沟的定义、测度,导致数字鸿沟的原因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数字鸿沟可能造成的后果和产生的经济影响。
数字鸿沟作为信息化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其高渗透性和广辐射性特征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空间效应。数字技术的高渗透性使得经济活动、社会服务和文化信息在发达地区的传播速度快、覆盖广,而广辐射性使得空间效应能够跨越地理界限,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然而,由于数字鸿沟的存在,这种辐射效应在传递过程中可能会受到阻碍,导致信息和技术的扩散不充分,从而影响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进程,尤其是在城市与农村、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区域发展不平衡,使得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创新潜力未能充分发挥,经济增长潜力受限。
参考张正荣等(2025)的做法,从数字通信技术使用、数字通信技术技能、数字通信技术产出和数字金融普惠四个维度以及数据的可得性,分别以每百人互联网用户数、高等学校在校生数、人均电信业务总量、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来衡量。需要注意的是,因参考文章中“高等教育普及率”这一指标未收集到充足的数据,故选取“高等学校在校生数”代替。
由于数字鸿沟是一种差距,采用现有研究改进的区位熵法,用各城市数字技术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作比较得到DigDQ来测度城市的数字鸿沟,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的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来源于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
时间跨度
2000-2022年
数据范围
地级市层面
数据形式
Excel形式
数据指标
省份 |
地区 |
年份 |
每百人互联网用户数 |
高等学校在校生数 |
数字普惠金融指数 |
数字技术发展指数区位熵 |
数据展示
参考文献
[1]张正荣,梅可,高枫.数字鸿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研究——基于绿色科技创新视角[J/OL].软科学,1-13[2025-01-24].
声明:本数据由数据皮皮侠团队整理,仅用于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