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提高数字PCR(dPCR)的识别率(即对目标核酸的检测灵敏度与准确性),需从实验设计、试剂优化、样本处理、仪器参数及数据分析等多环节系统优化。以下是具体策略,结合最新研究与实践经验总结:
一、引物与探针设计:提升特异性的核心
引物与探针的特异性直接影响dPCR的“假阳性”与“漏检”率,需严格遵循以下原则:
- 引物设计:
- 长度与GC含量:引物长度18-25 bp,GC含量40%-60%,避免连续相同碱基(如GGGG)或自身互补(防止二聚体)。
- Tm值匹配:上下游引物Tm值应接近(相差≤3℃),且高于探针Tm值8-10℃(确保引物先结合,探针后延伸)。
- 特异性验证:通过NCBI BLAST比对,确保引物与目标序列高度匹配(相似度≥90%),避免与非靶标序列交叉反应。
- 探针设计:
- 长度与标记:探针长度20-30 bp,5'端标记荧光报告基团(如FAM、VIC),3'端标记淬灭基团(如BlackHole、DarkQuencher)。
- 避免干扰:探针序列5'端前3个碱基避免为G(防止淬灭荧光),且与引物无重叠。
- 多重检测兼容:若进行多重dPCR,需确保不同探针的荧光通道无串扰(如QIAcuity 5plex的Green/FAM、Yellow/HEX等通道独立)。
二、反应体系优化:提高扩增效率的关键
反应体系的成分与浓度直接影响靶标扩增效率,需针对性调整:
- 引物与探针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