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设计方法论2-找出主干点明关键
通过使用上一篇文章介绍的方法,将需求分析完成之后,下一步去做什么?
直接进行详细设计,然后再去开发?
No!
中国有一句古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天”指谁?
其实可以换一种表述方式,谁是对你的项目影响最大的人?
谁是你的直接负责人?
这个时候,应该出一版概要方案设计,汇报沟通。
寻求支持、确认。
很明显,给领导层汇报,不会有时间有精力看你的细节。
所以,此次汇报的内容,可以理解为更精简的概要设计。
领导只会关注定位、策略、思路,以及实施路径,还有风险考量。
关于项目的定位、实施路径、风险考量方面的事情,是项目经理的工作,系统设计师可以不用考虑。
具体的办法见另外一篇项目管理的文章。
1
主干视角
这一次的设计方案,首先要点明的是,就是系统设计的主逻辑线。
因为,任何一个产品,不管旁枝末节多么复杂,总归有一条主线把所有内容串联起来。
所以,系统设计上来就要找到主干。
汇报的时候,更是要开宗明义,点明主线。
否则你应用的技术再精巧、考虑的再细致,都只会让领导皱眉头。
除非是不懂行的领导。
一般情况下,所有领导都是过来人,从内心就知道一个系统设计,如果逻辑清晰,交互明确,基本上就成了大半。
因为通过汇报表述,也能体现设计人员的思维清晰程度。
反之,如果舍本逐末,上来就去考虑精巧的实现,反而会有很大的风险。
其实这也是一个汇报的技巧。
除非你准备忽悠人,否则一定要有逻辑条理,尽量的清晰简练。
不要将繁杂的细节展露出来。
或者说,不要炫技。
一个脱敏后的例子:
一个业务系统功能模块,需要填写完成了信息之后,自动生成4个待办任务,其中2个子任务完成之后,才能流转到下一岗位进行审批处理。
这个功能的汇报,重点展现什么?
难道上来就从技术上来讲,考虑到扩展性,待办任务设计成支持无数个?
或者,目前是以2个子任务完成为判断条件,我们进行了技术上的精巧处理,后续假设需要判断3个子任务完成后,直接通过参数化配置即可?
这些是亮点吗?是。
是主干吗?不是。
这些都是锦上添花的东西。
重要的是花吗?
不,是锦。
应该点明主干,就是以填写的**“主信息”**为主体,生成多个子任务,然后以“主信息”为主题进行流转下一岗。
如果画图的话,都要体现出来**“主信息”**的核心主题地位,以及整个处理设计逻辑流程,都是以主信息的视角来开展。
2
关键点
在找到主干以后,才是去点明关键点的好时机。
如果说主逻辑处理流程,给领导了信心,保证了系统不跑偏。
那么接下来,就是点明关键点的时候。
但是,现在仍然不是强调技术亮点的时候。
这个时候,应更体现出来的关键点,指的是几个功能之间的交互逻辑,总分关系,流转状态转换等方面内容。
“关键点”可以理解为是业务方面的处理关键里程碑。
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总分逻辑
还是以主流程信息为主干,说明在此主干下有多少分支。
并且,每个分支的划分逻辑是什么,如此划分的必要性。
转态转换
尤其是主干,有哪些转态,分别对应哪些业务逻辑里程碑?
达到骂个转态的前置条件是什么,后续动作是什么?
交互逻辑
各个分支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或者说,子任务之间的交互逻辑是什么?
这样,就能将粗粒度逻辑处理流程整体展示出来了。
3
补充点
可以看到,整个过程,实际上仍然是一个设计人员自我逻辑梳理的过程。
非常遗憾的是,除非你所在的公司业务部门,是一个技术驱动中心,否则的话,很多公司的领导根本不会过于重视技术。
嗯,这么说比较委婉了。
可以直接点:根本不重视技术。
我曾经不止一次的从某些技术负责人、高层领导口中听到过:技术不重要!
这就是他们的态度。
业务交付才是重中之重。
所以,在汇报的时候,要站在领导的角度,汇报他们关心的东西。
当然,在汇报结束后,如果看到领导比较满意,可以补充汇报体现你自己的技术思考、应用的NB技术。
作为锦上添花的亮点。
如果汇报时,已经被否定的较多了,就不要再说技术亮点了。
一般情况下,会让领导越来越烦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