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因案例分享 | 运用超多标单细胞空间蛋白组分析技术深度解析肿瘤微环境

非因生物推出的超多标单细胞空间蛋白组分析技术,利用荧光标记抗体染色,实现一张肿瘤组织切片上超过60个biomarkers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助力肿瘤微环境的空间信息挖掘。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运用新的空间组学技术来实现更高维度的挖掘将会是肿瘤微环境研究的下一个新热点。而蛋白质作为生命活动的直接执行者,获得组织空间层面的蛋白定位表达谱对于解析组织微环境、诊断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对复杂的肿瘤微环境蛋白质组进行准确的量化分析和特征表征,需要两类蛋白标志物:一种是细胞类型鉴定标志物(如各类细胞特异性表面抗原及组合);一种是细胞功能标志物(如介导细胞增殖、死亡、代谢、迁移、信号转导等细胞功能的相关分子)。关于肿瘤微环境空间蛋白研究的常见技术平台主要分为两类:基于质谱的空间蛋白组学技术和基于荧光抗体的空间蛋白组学技术(详见非因生物发表国内第一篇空间组学技术综述文章doi:10.1002/biot.202100041)。随着对肿瘤异质性和TME中细胞多样性认识的增加,单一组织切片中低靶标(<10个)蛋白检测已不能完全满足对空间可分辨蛋白数量逐步增长的需求,如何在单一组织切片中实现单细胞分辨率、超多靶标的空间蛋白信息检测?

非因生物超多标单细胞空间蛋白组分析技术,基于荧光标记抗体染色的超多标组织成像技术,通过专利保护的染色成像方法,突破了H&E染色、免疫组化和传统免疫荧光10个biomarkers以内的限制,实现一张肿瘤组织切片上超过60个biomarkers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并根据细胞核染色定位将每一个细胞单独的划分出来,从单个细胞分辨率上,对肿瘤微环境进行空间信息挖掘,助力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

01技术特点

02应用场景

  • 对肿瘤免疫微环境进行更精细划分(细胞邻域),单细胞分辨率下分析微环境细胞类型、占比以及细胞间的通讯。

  • 对单细胞、空间测序技术筛选出的分型/功能生物标记物在同一组织上进行超多标验证。

03案例分享

案例1:肿瘤微环境下细胞隔间、细胞邻域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研究

10.1038/s41698-022-00253-z

案例2:DSP空间转录组技术+超多标单细胞空间蛋白组分析技术深度解析肿瘤微环境

案例3:非因RPPA+超多标单细胞空间蛋白组分析技术深度解析肿瘤异质性

10.1172/jci.insight.87030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