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我知道火不了,但也得坚持播”
第一篇是在近日被全球人机交互顶级会议CHI 2025录用的文章,题为“Even When Success Seems Impossible, I Keep Streaming”: How Do Chinese Elderly Streamers Interact with Platform Algorithmic (In)visibility——《“即便成功看似无望,我依然坚持直播”:中国老年主播如何应对平台算法算法(不)可见性》。由社会枢纽城市治理与设计学域MPhil学生Junxiang Liao作为第一作者,Zheng Wei, Zeyu Yang, Xian Xu, Pan Hui, Changyang He, Muzhi Zhou共同合作完成。
在中国,直播平台用户数量庞大,已超过8.16亿,其中包含1.8亿个直播账号。尽管年轻用户仍是主流,但老年群体也逐渐涉足直播领域,将其视为重要的社交途径、创意表达形式以及潜在收入来源。然而,数字平台的设计往往侧重于迎合年轻、熟练掌握技术的用户,导致老年群体在身体和认知能力方面面临独特挑战。
以抖音为代表的算法驱动的直播平台,虽为用户提供了表达与变现的机会,但老年直播者作为易被忽视的群体,在面对平台算法推荐机制和内容审核时,常因身体条件、技术限制及算法偏见陷入“不可见”境地(Algorithmic Invisibility),如遭遇限流、封禁等情况。本研究聚焦探讨中国老年直播者如何感知并策略性地与平台算法互动,以争取更多可见性与平台参与机会。
研究团队对老年主播的直播表现进行了长期观察,并对16位抖音老年主播开展半结构式访谈,这些主播的直播经验跨度从一个月至八年不等。研究发现,老年主播对平台算法有着相当深入的理解,信息来源涉及官方指导、同行分享和个人试验,这打破了老年用户“数字素养有限、难以适应网络平台”的传统刻板印象。
与以往研究不同,本研究注意到老年主播普遍将算法视为“全知全能”的智能系统,认为它无时无刻不在监听与监控一切行为。例如,他们相信只要在直播中多赞美平台(如重复说“抖音好”),就能获得算法的青睐。这种认知深刻影响了他们的直播形式、内容风格和互动行为。
尽管老年主播掌握了大量算法知识,投入大量时间直播,并尽力规避违反平台内容审核规则的行为,但大多数老年主播仍面临观众少、账号反复被封禁等令人沮丧的结果,其直播之路依旧艰难,缺乏明确的成功路径和前景。
结论指出,老年直播者并非被动无知的技术使用者,而是具备策略意识的内容创作者。他们付出巨大努力适应平台规则,但仍常被边缘化,遭遇封禁、低流量、健康负担大等困难。平台算法在“个体公平”的表象下,忽视了老年群体的结构性劣势,加剧了他们的“算法性不可见”。
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设计建议:
教育型内容审核系统:对老年用户的违规行为给予更细致温和的反馈与教学。
个性化实时反馈系统:在直播时给予实时友好提示,而非事后模糊评估。
内容多样性激励:打破信息茧房,为创作者推荐多样化内容,提高创意空间。
重塑算法公平性原则:平台应重新思考如何平衡“用户满意”与“创作者生存”,设计对老年人更友好的推荐机制。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关注老年直播者如何理解并应对平台算法带来的“可见”与“不可见”问题,挑战“老年人数字素养低、不懂技术”的刻板印象,展示其主动学习、实验并发展平台理解策略的过程。同时,该研究拓展了人机交互(HCI)和算法公平性研究的对象边界,为设计更具包容性的平台机制提供了实证基础。
第二篇
“一说我听障,对面就不回消息了”
第二篇是在近日被全球人机交互顶级会议CSCW 2025录用的文章,题为Practices and Challenges of Online Love-seeking Among Deaf or Hard of Hearing People: A Case Study in China——《听障人群的网络恋爱实践与挑战:中国案例研究》。由信息枢纽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博士学生Beiyan Cao作为第一作者, Changyang He, Jingling Zhang, Yuru Huang, Muzhi Zhou, Mingming Fan共同合作完成。
对于许多人来说,浪漫关系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在线交友平台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这些平台寻找恋爱关系。这些平台因其便利性和拓展人际网络的能力而广受欢迎。然而,聋人或重听者(Deaf or Hard of Hearing,简称DHH)在使用这些平台时常常面临障碍,他们的声音很少出现在主流的人机交互(HCI)研究中。
在中国,DHH人群大约有2780万人。尽管近年来社会融合程度有所提高,但DHH个体在教育、就业和社会交往方面仍然面临歧视。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亲密关系变得尤为具有挑战性。一方面,传统的线下社交环境中,沟通障碍使得DHH人士更难建立联系;另一方面,在线交友平台虽具有潜力,但大多是为健听人群设计的,缺乏对DHH用户的功能支持和文化敏感性。这种情况限制了他们的表达、自我呈现与参与,进一步导致他们在平台上的“可见性”不足。
为了理解DHH人士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并寻找浪漫关系,本研究通过对18位中国DHH用户的深入访谈,探讨他们使用在线交友平台的实际经验。这些参与者的性别、性取向、社会背景各异,展现了多样的恋爱实践和情感策略。研究展现了他们如何在平台限制与社会偏见中寻找空间,创造性地使用平台工具、调整自我呈现方式,并构建亲密关系。
本研究重点揭示了主流交友平台如何通过默认互动范式与算法逻辑加剧听障用户的边缘化。首先,许多交友App默认以语音或视频为互动方式,设置语音或视频“信任验证”、强制“语音开场白”、使用虚拟头像遮挡面部等,忽视听障用户的交流需求,将其排除在有效互动之外。其次,平台推荐算法基于外貌打分、兴趣相似度和互动频率等指标,听障用户若披露身份或暴露听障状态,可能减少匹配概率、降低曝光度,形成“隐形人”状态。第三,听障用户因不开启语音、不参与视频通话、互动频率低,被系统误判为“不活跃”,进一步降低算法权重。最后,平台缺乏对这些用户的支持机制,如包容性沟通选项、社区支持模块和残障身份保护机制,导致听障用户需自行承担适配成本,不断解释自己、调节误解、承受偏见。
研究发现,DHH用户倾向于选择用户规模大、支持文字沟通、视觉表达友好的主流平台,并在互动中采用灵活、策略性的身份披露方式,以平衡自我呈现与潜在歧视风险。然而,这些平台多为听力健全者设计,缺乏对手语、慢速回应或非语音互动的支持,造成沟通受限和情感表达的困难。此外,社区型平台因强调共享背景和归属感,往往比依赖算法推荐的商业交友App更受DHH用户青睐。研究进一步指出,主流平台的算法机制可能加剧DHH用户的“可见性缺失”,使其在平台中的曝光与互动机会受限。
结论呼吁平台在设计上需从功能、交互和机制层面进行包容性重构,超越表层的“无障碍”,真正赋能听障群体在数字空间中实现平等的情感表达与社会连接。
在这个人人都渴望“被看见”的信息社会里,有些人必须付出更多努力才有一点点“曝光”。 两篇论文通过不同视角,揭示了数字平台的算法、默认设置及互动机制如何产生结构性偏见,阻碍了某些群体的“可见性”:一篇聚焦老年主播在流量分配算法中的生存困境,另一篇分析听障群体在交友平台中突破“健听者中心”设计的策略实践。技术不会自动带来平等,反而可能放大已有的不平等,未来需要一起推动技术变得更包容、更有温度,为每个群体都创造更公平的数字环境。
教授专栏
由香港科技大学主理出品的【教授专栏】,汇集来自不同领域教授的学术成果、前沿论断及知识科普,用最新鲜的视角解读社会动态,以最前沿的角度解释科技奥秘。期待通过香港科技大学的平台,聚合更多新锐观点,打造出一期又一期生动又深刻的【教授专栏】!
教授简介
周穆之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社会枢纽城市治理与设计学域和香港科大社会科学部联署助理教授。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化学学士,作为Swire学者获得全额奖学金资助于英国牛津大学(社会学)博士毕业,并在牛津大学社会学系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参与多项国际国内研究项目。曾任职于香港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周教授的研究主要关注于社会不平等和家庭形成之间的关系。主要集中在生命历程中的不同事件(儿童青少年发展,婚育,老龄化)的发生和影响以及数智时代下人口家庭的变迁和社会不平等的深化。她的研究注重模型和数据驱动结合,理论和应用结合。
周教授在人口、家庭、社会不平等领域发表了20篇顶级期刊论文。作为重要研究成员主持并参与多个国家级和省级重点项目以及欧盟学术项目。同时多次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成果报告,并担任家庭人口领域权威期刊《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美国)的编辑委员会委员。
往期回顾
教授专栏158 | 李桂君: 人工智能辅助3D食品打印技术
教授专栏157 | 张相如: 高效又环保新型消毒剂
主编 | 袁冶
责编 | 周姗
核校 | 柳松、许珺、吴倩
来源 | 转载自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社会枢纽 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