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处理技术是用于去除水中杂质、污染物或调整水质以满足特定需求(如饮用、工业生产、排放标准等)的技术总和,涵盖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方法。以下从技术类型、分类方式及纯水 / 超纯水技术归属三方面详细说明:
一、水处理技术的主要类型
水处理技术根据原理和功能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及物理化学法四大类,每类包含多种具体技术:
1. 物理法(通过物理作用分离 / 去除杂质)
利用重力、吸附、过滤等物理过程,不改变水的化学性质,主要用于去除悬浮颗粒、胶体或部分有机物:
- 沉淀 / 澄清:通过重力使水中悬浮颗粒(如泥沙、藻类)自然沉降(如沉淀池),或加入助凝剂加速沉降(如澄清池)。
- 过滤:通过多孔介质截留杂质,包括:
- 粗过滤:砂滤、石英砂过滤(去除大颗粒悬浮物质);
- 精密过滤:微滤(MF,去除微米级颗粒)、超滤(UF,去除胶体、大分子有机物)。
- 吸附:利用多孔材料(如活性炭、分子筛)吸附水中有机物、异味、色素等(如饮用水除味常用活性炭过滤)。
- 气浮:向水中通入微气泡,使气泡吸附悬浮颗粒并上浮至水面去除(适用于含油废水、轻质悬浮颗粒)。
2. 化学法(通过化学反应去除杂质)
通过化学反应(氧化、中和、沉淀等)改变杂质性质,使其转化为易分离的物质:
- 混凝 / 絮凝:向水中加入混凝剂(如铝盐、铁盐)或絮凝剂(如聚丙烯酰胺),使胶体颗粒凝聚成大絮体,通过沉淀或过滤去除(预处理关键步骤)。
- 氧化还原:利用氧化剂(如氯、臭氧、高锰酸钾)或还原剂破坏污染物结构,如:
- 消毒:氯(次氯酸钠)、臭氧杀灭水中微生物;
- 降解有机物:高级氧化技术(如 Fenton 试剂、光催化氧化)分解难降解有机物(如农药、染料)。
- 中和:通过酸 / 碱调节水质 pH(如处理酸性矿山废水用石灰中和)。
- 离子交换:利用树脂吸附水中离子(如钙、镁、重金属),实现软化(去除钙镁离子)或脱盐(如阳离子交换树脂 + 阴离子交换树脂组合)。
3. 生物法(利用微生物代谢去除污染物)
依赖微生物(细菌、真菌等)的代谢作用,分解水中有机物、氮磷等营养物质,主要用于污水处理:
- 好氧处理:在有氧环境中,好氧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如 COD、BOD),典型技术包括:
- 活性污泥法:曝气池中微生物形成 “污泥絮体”,吸附降解有机物;
- 生物膜法:微生物附着在载体(如填料、滤料)表面形成生物膜,通过接触降解污染物(如生物滤池、MBR 膜生物反应器)。
- 厌氧处理:在无氧环境中,厌氧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甲烷(可回收能源),适用于高浓度有机废水(如食品废水、养殖废水),典型技术有 UASB(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厌氧滤池。
- 脱氮除磷:通过硝化(氨→硝酸盐)、反硝化(硝酸盐→氮气)去除氮,通过聚磷菌过量吸磷去除磷(如 A²/O 工艺)。
4. 物理化学法(结合物理和化学作用)
通过物理过程(如膜分离)与化学反应(如离子迁移)结合,实现深度净化,常用于脱盐、去除微量污染物:
- 膜分离技术:利用半透膜的选择性透过性分离杂质,核心技术包括:
- 纳滤(NF):截留小分子有机物和二价离子(如硬度离子),用于饮用水软化、中水回用;
- 反渗透(RO):通过高压使水透过反渗透膜,截留几乎所有离子和大分子(脱盐率 99% 以上),是纯水制备的核心;
- 电渗析(ED):利用离子交换膜和电场,使离子定向迁移实现脱盐(适用于低浓度盐水)。
- 电去离子(EDI):结合离子交换树脂和电场,无需再生即可持续脱盐,常用于超纯水深度处理。
- 蒸发结晶:通过加热使水蒸发,杂质结晶分离(适用于高盐废水零排放)。
二、水处理技术的分类方式
水处理技术可从处理目的、原理、程度、对象等维度分类,具体如下:
分类维度 | 具体类别 | 典型应用场景 |
---|---|---|
按处理目的 | 给水处理(净化水质供饮用 / 工业使用)、污水处理(使废水达标排放 / 回用)、纯水 / 超纯水制备(满足高精度生产需求) | 自来水厂、市政污水处理厂、电子厂 |
按处理原理 | 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物理化学法(如上文 “主要类型” 所述) | - |
按处理程度 | 一级处理(去除悬浮颗粒,如格栅、沉淀)、二级处理(去除有机物,如活性污泥法)、三级处理(深度脱盐 / 除微量污染物,如反渗透、EDI) | 污水厂分级处理、纯水制备 |
按处理对象 | 生活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电镀 / 印染 / 化工废水等)、地下水处理(除铁锰 / 氟)、海水淡化(去除高盐) | 小区污水、电厂废水、沿海城市 |
三、纯水、超纯水属于什么技术?
纯水和超纯水的核心是深度去除水中离子、微生物、胶体、有机物等几乎所有杂质,其制备技术属于三级处理(深度处理),依赖物理化学法中的膜分离、离子交换等技术组合,具体如下:
1. 纯水(Pure Water)
- 定义:指去除了绝大多数离子和杂质,电导率通常为 1-10μS/cm(25℃),主要用于医药、食品、普通工业生产(如锅炉补水)。
- 核心技术:以 “预处理 + 反渗透(RO)” 为核心,配合精密过滤(如保安过滤)、紫外线杀菌(去除微生物)等:
- 预处理:通过砂滤、活性炭吸附、软化(去除钙镁)去除大颗粒和有机物,保护后续 RO 膜;
- 反渗透(RO):去除 99% 以上的离子和大分子,是纯水纯度的关键保障。
2. 超纯水(Ultrapure Water)
- 定义:纯度更高,电导率通常<0.1μS/cm(25℃),几乎无任何杂质(离子、微生物、颗粒物),用于半导体、芯片制造、精密实验室(如 PCR)等高精度场景。
- 核心技术:在纯水基础上增加深度处理,典型流程为 “预处理→RO→离子交换 / EDI→终端过滤”:
- 离子交换:通过混合树脂进一步吸附残留离子;
- EDI(电去离子):无需酸碱再生,持续去除痕量离子;
- 终端过滤:0.22μm 微滤膜去除可能残留的微生物 / 颗粒物。
综上,纯水和超纯水制备属于深度处理技术,核心依赖物理化学法中的膜分离(反渗透)、离子交换、EDI 等技术,是水处理技术中精度最高的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