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TCP/IP协议简介
什么是TCP/IP
TCP/IP协议是一种用于因特网的通信协议。TCP指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P指网际协议(Internet Protocol)。
TCP/IP协议簇中的协议
TCP/IP协议是一个协议簇,其中包含许多协议,囊括了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以及网络访问层。
- 应用层包括:
①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万维网的基本协议
②TFTP文件传输协议
③Telnet远程登录协议
④SNMP网络管理协议
⑤DNS域名解析 - 网络层包括:
①网际(IP)协议
②因特网消息控制协议ICMP
③ARP地址解析协议
④RARP反向地址解析协议 - 网络访问层:
网络访问层是TCP/IP协议簇的最底层,它提供物理网络的接口,实现对复杂数据的发送和接收。网络访问层协议为网络接口、数据传输提供了对应的技术规范。TCP/IP中的网络访问层对应OSI七层网络模型中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TCP、UDP的区别
TCP、UDP都是TCP/IP协议簇中的通信协议,其中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是面向连接的协议,而UDP(User Data Protocol)则是一个非连接的协议。
二、TCP协议应用
TCP的三次握手
TCP协议在进行数据通信之前必须建立连接,而TCP建立连接采用“三次握手”的方式。
三次握手的过程就像打电话,如下:
小刘打电话给王哥,这个打电话的动作即发起连接请求(第一次握手),王哥听到来电铃声接起电话并说:“喂,小刘啊,听得到吗?”,这一步骤就如上图服务端响应客户端的连接请求(第二次握手),这时小刘听见电话里传来王哥的声音,知道王哥已经响应,便说道:“王哥,可以听到。”,这一步即上图中客户端对服务端的第三次握手,此时连接便已成功建立,小刘(客户端)和王哥(服务端)就可以进行通信了。
TCP的四次挥手
如同三次挥手像打电话一样,四次挥手也可以像挂断电话一般。如下:
小刘(客户端):王哥,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王哥(服务端):好,这个事情你放心,没问题。
王哥(服务端):小刘,没啥事的话我就挂了啊。
小刘(客户端):好嘞,再见王哥。
此时连接断开。
拨打/挂断电话跟TCP的三次握手/四次挥手过程不完全一致,但可以用这个过程去初步理解,初步理解后再根据其原理进行深入理解。
TCP服务器
TCP服务器建立的流程是创建套接字、绑定套接字、监听套接字,然后进行收发消息、处理消息的操作。
1、创建套接字
函数原型,TCP协议的通信依靠套接字,在使用套接字之前,需要先使用socket()函数创建套接字,使用该函数时需要传入地址族(af)、数据传输方式/套接字类型(type)、传输协议三个参数(protocol)。
af为地址族(Address Family),即IP地址类型,常用的有AF_INET和AF_INET6。AF是"Address Family"的简写,INET是"Internet"的简写。AF_INET表示的是IPV4地址,AF_INET6则表示的是IPV6地址。(也可以使用PF(Protocol Family)前缀,与AF一致)
type为数据传输方式/套接字类型,常用的有SOCK_STREAM(数据流式套接字/面向连接的套接字)和SOCK_DGRAM(数据报式套接字/无连接的套接字)。
protocol为传输协议,常用的有IPPROTO_TCP和IPPROTO_UDP,分别表示TCP传输协议和UDP传输协议。在使用TCP或UDP协议时,由于SOCK_STREAM和SOCK_DGRAM分别只能用于TCP、UDP,因此该参数可以填0,系统会自行适配传输协议。
int socket(int af, int type, int protocol);
INT sockfd = 0;
sockfd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if(0 > sockfd)
{
SaveLog(MODULE_TCPSERVER, "ERROR:Create socket fail\r\n");
return -1;
}
2、绑定、监听套接字
函数原型,sock为socket文件描述符,addr为sockaddr结构体变量的指针,addrlen为addr变量的大小。
int bind(int sock, struct sockaddr *addr, socklen_t addrlen);
struct sockaddr_in ServerAddr = {
0};
memset(&ServerAddr, 0, sizeof(ServerAddr));
ServerAddr.sin_family = AF_INET;
ServerAddr.sin_port = htons(SERVER_PORT);
ServerAddr.sin_addr.s_addr = inet_addr("0.0.0.0");
if(0 > bind(sockfd, (struct sockaddr*)&ServerAddr,sizeof(ServerAddr)))
{
SaveLog(MODULE_TCPSERVER, "ERROR:Bind failed\r\n");
return -1;
}
函数原型,sock为socket文件描述符,backlog为请求队列的最大长度。
int listen(int sock, int backlog);
if(0 < listen(sockfd, SERVER_MAX_CON))
{
SaveLog(MODULE_TCPSERVER, "ERROR:Listen failed\r\n");
return -1;
}
return sockfd;
3、接收连接
TCP服务器完成套接字的创建、绑定与监听操作后,需要调用accept函数接收客户端的连接,函数原型为:
int accept(int sock, struct sockaddr *addr, socklen_t *addrlen);
accpet()函数的参数与listen()函数的一致,不过返回值为客户端的socket描述符。
INT connfd = 0;
connfd = accept(sockfd, NULL, NULL);
if(0 > connfd)
{
SaveLog(MODULE_TCPSERVER, "ERROR:accept failed\r\n");
}
4、数据传输
连接建立后,即可进行数据的传输。主要使用recv()函数和send()函数。函数原型如下:
int send(SOCKET sock, const char *buf, int len, int flags);
int recv(SOCKET sock, char *buf, int len,int flags);
其中,sock为套接字,buf为要发送或者存储接收数据的缓冲区地址,len为发送/接收的数据的字节数,flags为发送/接收数据的选项(一般为0或者NULL即可)。recv()函数和send()函数的返回值都为接收/发送的实际字节数。
struct sockaddr ClientAddr = {
0};
struct sockaddr_in ClientAddrIn = {
0};
INT iRes = 0;
ULONG ulNameLen = 0;
CHAR *szBuf[1024] = {
0};
memset(&ClientAddr, 0, sizeof(ClientAddr));
memset(&ClientAddrIn, 0, sizeof(ClientAddrIn));
ulNameLen = sizeof(struct sockaddr);
connfd = (INT *)void_sockfd;
if(0 == getsockname(connfd, &ClientAddr, (socklen_t *)&ulNameLen))
{
memcpy(&ClientAddrIn, &ClientAddr, ulNameL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