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ber-I: Vision of Individual’s counterpart existing on cyberspace.
话说这篇论文的发起也是一个曲折的过程。最早追溯到这个 July 呢。当时的情况是这个样子的:
我的导师 Boss Huang ,要去参加传说中在南京举行的 FFC2009( Forum on Future Computing ,我们学校似乎就 Boss Huang 和 Hai Jin 去参加 ) 。希望能我们能帮他想一个比较能吸引人眼球的 Computing 方面的概念或者想法。这个任务“理所应当”的就落在了中心一号 PPTer Jair 的身上了。
一开始,
Jair
的基本想法是,面对越来越多的社会性网络服务(
SNS
,
RSS
,
Microblog
等),我们可以引入时下比较流行的社会计算(
Social Computing
)以及
Web Service
的概念,对它们进行某种程度上的集成,利用社会计算的结果来帮助推送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由于当时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任务要做,于是整理这个想法,以及做出相应的展示
ppt
的任务就落到了我身上。通过查看相关领域的发展以及应用,我发现这方面工作还是有很多人在做的。像
MS
,
IBM
都有自己独立的
Social Computing
研究组。还有在
Web
方面比较强大的
Google
已经有非常成熟的产品
adsense
,通过对用户数据进行挖掘,更有针对性的提供广告服务。我当时的想法是,如果只是简单的将的社会计算的结果来提供智能服务,想法上就和现行的通过数据挖掘进行关联就非常相似了,只是在数据源上提出了一点新的东西。要想将智能服务提高一个层次,首先是要收集尽可能多的手机用户信息,需要将
Social Computing
与传统的智能服务方法,数据进行融合,同时还要形成一个闭环回路,将用户的想法也反馈到服务调度中去。这一个
PPT
花了我快一个星期的时间,其中多次和
Jair
进行讨论,讨论的结果是服务要更智能就需要更彻底的了解用户,既然如此就需要尽可能多的收集用户信息,我们在网络上储存的,可能就是一个人全面的描述(
Description
),后来找到一张数字人的图片,在提出一些可能联系到的相关领域(与人相关的心里学行为学等,与计算相关数据检索,数据挖掘等),我们把这个概念命名为
Virtual Human
,
即网络上存在的人的描述实体。至此,这个
PPT
的任务也算是告一段落。
待 Mr. Huang 从南京开会归来,带来一个被这个想法吸引而来的牛人。来自 Japan Hosei University 的马老师,马老师算是在 Computing 领域比较资历的专家。我在他的简历页看他的 paper list ,不是几个屏幕可以列完的。乘着马老师在武汉逗留的那一天,我们在 RAMADA 讨论了很长时间。牛人果然不是吹的,马老师的眼界明显比我们高了不知道几个档次。一开始就提出了很多研究领域很我们非常类似的东西,像 Agent , Human-centric computing 等。我们的想法跟传统的东西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我们提出了一个网络中人的概念。其间, ‘ 先辈 ’ 同学提出柏拉图的观点:“人”的概念应上在出现人之后才有的,那么,“人”这个区别于其他物种的特征,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你也许会说是具备遗传功能的基因决定的,那么人体内的基因又是怎么形成的?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另一个模子(理型)决定的? 这个意见也给我们的想法提供了一些哲学方面的支持。
经过那次长谈之后,我意识到我们一开始的想法可以说是过于简单,甚至是简单得有点幼稚的。而 Cyber Human 概念也被升华成数字世界中对人特性的唯一描述 。后来又和马老师进行了多次邮件交流后,提到了很多类似研究和相关工作。我们的想法上升成为了:在计算领域去研究纯粹的人 。将传统研究人的方法(心里学,行为学,社会学等等)全部汇聚到计算领域中去,利用计算机日益增强的处理计算能力,更进一步来说,可能就是在计算领域,展开对人类灵魂层面的研究。
再后来,简单的邮件交流上升到 Skype 电话会议。 Boss Huang , Prof. Wang 也经常以各种方式关注我们的进展:某一天 Boss Huang 打电话给我们,说他突然想起他看的某个科幻电影与我们的东西很像,希望我们能参考一下,更是在教师节我们在他家拜访的时候,将一本 How to write and publish scientific paper 语重心长的交到我手中。 Prof. Huang 更是给我们抱来了一摞书,涉及到移动环境,科幻的,哲学的等各个方面,并经常听我们汇报,给我们指导意见。
我们的想法也逐渐从对面向服务的用户建模,到范型的用户模型,上升到人类知识储存的研究,更进一步的还有对人生活的记录。马老师不断的提出和我们想法相关的研究领域像 User Modeling , Lifelog 等,以及一些别人提出的想法: Digital Personna , Digital Individual 等。我们也不断的参考这些概念对我们的概念进行了修改完善。整个 Sep 的下半月以及十一的七天假,我都和 Jair 在实验室进行相关调研以及论文的撰写。总算在 final deadline 之前 submission 成功了。话说我们的文章写多了两页,还得多交 200USD ,实在是让我很 orz 。
最后在插播几个写文章过程中的小插曲:
1. 我们花了几天时间在论文题目的选取上。马老师的基本意见是,我们这个概念的名字一定要够简单,让人读了能朗朗上口,一下就能记住,同时也能表达出相应的意思。 Virtual Human, Cyber-Human , Cyber-In dividual , Cyber-Unique , Cyber-One , Cyber-Person 等等,算是把我们知道的相关单词都想了一遍,但怎奈这些名词在各种领域(医学成像,科幻小说,人工智能等)中都存在被占用的情况。最后是将几个想到的题目进行了一个综合,将名字定为 Cyber-I ,即可以表示人,也能代表出 Individual 的意思。为了为论文取名字,我还跑网上搜集了几篇经典论文,将他们的名字列出来,对句式分析了一把,并对每种句式都提出了我们的题目。
2. 我和 Jair 都是第一次写这么正式的论文(本科毕业论文那种哄小孩的就不提了),写出的早期版本格式上出的错误那叫一个层出不穷,千奇百怪。马老师那专家级的眼神也着实让我们佩服。多一个空格,字母的大小写,标点的半角全角,甚至是某一个引用的页数都逃不出他的法眼,都一一给我们划了出来。
3. 我那一般般的英语着实让人不敢恭维。虽说 6 级考了也有个 575 分,自我也感觉良好,但实际写出的句子估计也只有我自己看得懂了。那茫茫长的句子,一句就快 100 的字母数,包含多个 which ,多层从句关系,估计看得其他人头都大了。在论文写作中,简介明了加上必要的逻辑性承上启下才是王道啊。
4. 最后一点,在每日每夜的论文撰写接近尾声的时候,我们经常玩玩星际 for fun 。似乎已经把实验室小屋的人都培养成了星际争霸爱好者呢,也算是引领了实验室游戏风尚从开心农场, dota 向 cs&sc 复合型转变的风尚吧。我们实验室的缩写是 cssc ( communication software and switch technology center ),大家不要误会了。。。。
说了这么多,我觉得我肯定没把我们写的 Cyber-I 概念给说明白,事实上,这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我还是把我们比较 general 定义贴给大家看一看吧:
Cyber-I is a real individual’s counterpart existing in cyber world 。是一个会陪伴人一生的网络对应物。
论文方面确实讨论才是最重要的,怪不得以前老听别人强调 Brain Storm 这个概念,我以前听来很是不以为然,觉得应该和传统的开会没什么区别。在现在看来,我们一开始的想法根本谈不上太多的创新,逻辑上也很是不够严谨。但讨论的人多了,大家从不同的层面的进行讲述,不断的提出新的关键词,这个概念也就逐步丰富起来了。所以,最重要的还是敢于提出那第一步以及大胆的想象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