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JDK 9中,Java平台对于String的底层实现进行了一项重大的改变,将其内部的字符表示由char类型改为了byte类型。这个改变是为了解决在处理非拉丁字符集时所遇到的一些性能和内存占用问题。本文将详细介绍为什么Java团队做出了这个改变,并提供相关的源代码示例以帮助理解。
在之前的Java版本中,String类的底层使用char数组来存储字符串的字符数据。每个char元素占用16位(2个字节),因此对于大多数拉丁字符集来说,这种表示方式是足够的。然而,当处理非拉丁字符集,如中文、日文或韩文等时,一个字符可能需要多个char元素来表示,这导致了一些性能和内存占用上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Java团队决定将String的底层实现从char改为byte。byte是一个字节,占用8位,相较于char的16位,它可以更高效地表示非拉丁字符集中的字符。这种改变带来了以下几个好处:
-
内存占用减少:由于byte占用的内存空间更小,所以使用byte来表示非拉丁字符集中的字符可以显著减少内存占用。这对于处理大量文本数据的应用程序来说尤为重要。
-
性能提升:使用byte来表示字符可以减少内存访问和复制操作。在处理大量字符串时,这可以提高性能并减少GC(垃圾回收)的开销。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示例,展示了JDK 9中String的底层实现由char改为byte的情况:
public cl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