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凝胶电泳是分子生物学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广泛用于 DNA 片段的可视化、分离与识别。在获取DNA 凝胶电泳相关设备(电泳设备 & DNA样品染料 & 凝胶 & 染料)之后,可以考虑进行电泳操作。
整体电泳操作流程(从准备到成像)
步骤 | 说明 |
---|---|
1. 制备凝胶 | 配制 0.8%–2% 的琼脂糖凝胶,加入适量 DNA 染料(如 GelRed)或准备后染 |
2. 固化凝胶 | 将热凝胶倒入托盘,插入梳子,待其在室温下凝固(约 20–30 分钟) |
3. 准备缓冲液 | 配制 TAE/TBE 缓冲液,倒入电泳槽中,覆盖凝胶约 2–3 mm |
4. 准备样品 | 将 DNA 样品与 Loading buffer 按比例混合,上样前轻轻混匀 |
5. 加样 | 用微量加样器将混合后的样品缓慢注入加样孔中,避免刺穿孔底 |
6. 连接电源 | 正极接远离加样孔一侧,负极接近加样孔一侧(DNA 带负电向正极迁移) |
7. 开始电泳 | 设置 60–120 V 电压,电泳时间通常 20–40 分钟,观察染料迁移前沿 |
8. 成像观察 | 电泳结束后,若为预染胶,直接放入蓝光/紫外仪观察;若未染,则泡染 20–30 分钟后观察 |
凝胶电泳 & 电泳原理
-
凝胶电泳是分子生物学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广泛用于 DNA 片段的可视化、分离与识别。其中最常见的方法是琼脂糖凝胶电泳,只需要一小块类似果冻的凝胶,就能探索 DNA 的世界。
-
“Electrophoresis” 这个词意为“通过电场推动分子在实验室中移动”。电泳是指:DNA、RNA 或蛋白质等分子在电场的驱动下,通过某种材料(如凝胶)迁移。
-
在 DNA 检测中,最常见的用途是通过琼脂糖凝胶分离不同大小的 DNA 片段,以便可视化和测定其长度。
电泳设备是如何工作的?
电泳装置中包含两个电极:一端是正极,另一端是负极。当电源开启时,凝胶两侧形成电场,使带电分子开始迁移。
- 带负电的 DNA 会向正极方向移动
- 带正电的分子向负极移动
- 中性分子不会迁移
虽然所有 DNA 都朝正极移动,但我们希望能根据大小区分它们。为此,琼脂糖凝胶被设计成像海绵一样,内部充满不规则的孔隙:
- 小片段穿梭自如,迁移更远
- 大片段被卡住,移动较慢
因此,短 DNA 片段会更快地移动到凝胶远端,而长片段则移动得较慢,停留在更近的位置。这样我们就能通过电泳将不同大小的片段分离出来。
制作琼脂糖凝胶 : 琼脂糖+电泳缓冲液+DNA染色剂
琼脂糖是一种从海藻中提取的天然多糖,可溶于电泳缓冲液中,加热至沸腾后冷却即凝固成凝胶。
制作过程类似做果冻:
-
将琼脂糖粉加入缓冲液中(染料可以在此阶段添加,以便在之后观察 DNA)
.
-
加热融化
-
倒入托盘并插入梳子(形成样品孔)
-
冷却凝固后取出梳子,留下装样孔
染色方式 | 说明 |
---|---|
预染法(预先加入凝胶中) | 在熔化琼脂糖时直接加入染料,整个凝胶在运行过程中即可染色,电泳完后立即观察。 |
后染法(电泳结束后染色) | 电泳后将凝胶浸泡在含染料的溶液中染色再观察,适用于部分不耐高温的染料。 |
电泳操作流程
-
将凝胶放入电泳槽中
-
覆盖缓冲液,连接电极
-
将样品与上样缓冲液混合,滴入凝胶孔中(上样染料帮助我们可视地观察 DNA 是否被正确加载,同时便于追踪分子迁移位置)
-
打开电源,开始电泳(一般运行 20–30 分钟)
观察 DNA
-
DNA 本身不可见,因此使用荧光染料(如 GelGreen、SYBR Safe 等)来标记 DNA。当 DNA 与染料结合后,在蓝光或紫外灯下会发出荧光。
-
在 miniPCR 的蓝色凝胶系统中,我们只需打开蓝光即可看到 DNA 条带,并用手机拍照记录结果,无需将凝胶转移到其他设备上。
-
凝胶中每条“泳道”对应一个 DNA 样本。条带(band)表示大量长度一致的 DNA 分子聚集处,越远的条带代表越短的 DNA,越近的条带代表越长的 DNA :
-
还会在一条泳道中添加一个 DNA 梯子(marker),其中包含已知长度的片段(如 100、200、300 bp 等),用作对照尺子。
-
通过比较样本的迁移距离与梯子的对应位置,即可估算 DNA 的大小(单位为碱基对 bp)。
注意事项
- 这些染料是小分子带负电,在电泳中也会像 DNA 一样向正极迁移,但由于分子量不同,它们的移动速度相对固定。Loading buffer 中的染料可用于估算 DNA 条带大致位置(如溴酚蓝代表约 300 bp)
- 使用后染染料时,可不用预染胶,节省染料成本
- Loading buffer 不含 DNA 染料(EtBr、GelRed 等),二者功能不同,需区别使用
- 由于溴化乙锭(EB)与新一代核酸染料(如 GelRed、GelGreen)在与 DNA 的嵌合方式上存在差异,其毒性也显著不同。EB 是一种经典的嵌入剂,它通过插入 DNA 的碱基对之间实现嵌合。在细胞复制过程中,这种插入可能干扰碱基配对,导致复制错误,从而增加诱发突变甚至癌变的风险。相比之下,GelRed 和 GelGreen 属于“槽位嵌合剂”(groove binders),主要嵌合于 DNA 双螺旋的小沟或大沟中,而不会插入碱基对之间。因此,它们对 DNA 的复制干扰较小,被认为具有较低的毒性和致突变性。基于此,它们被广泛应用于替代 EB 的低毒性 DNA 染料。最好还是双层手套:
原因 | 说明 |
---|---|
防 RNase 污染 | RNase 广泛存在于皮肤和环境中,外层手套一旦污染可立即脱除,保持内层清洁。尤其在操作 RNA 时,可有效防止污染源接触样本。 |
防止酒精/清洗剂腐蚀 | 实验中常使用 RNaseZap、70%乙醇等溶剂,可能渗透单层手套,内层手套提供额外保护屏障。 |
应对实验事故 | 如果遇到破裂、渗漏、有毒液体溅落等情况,双层手套能争取反应时间,降低皮肤接触风险。 |
便于换手套 | 外层可频繁更换,如从 PCR 台离开、接触门把、触碰电脑后再更换新手套,内层保持无污染状态。 |
项目 | 建议 |
---|---|
内层手套 | 普通无粉乳胶或丁腈手套 |
外层手套 | 建议用彩色手套(易识别是否破损) |
更换频率 | 每次污染、移出洁净区或 30 分钟以上操作后更换 |
标准流程 | 进入 RNA 操作区:洗手 → 戴内层 → 戴外层 → 酒精消毒手套 |
实验室配置
要素 | 规范说明 | 原因 |
---|---|---|
空间分隔 | 实验区必须与生活区(如宿舍、办公室)物理隔离,RNA 区、PCR 区、电泳区建议物理隔开 | 防止气溶胶/核酸酶污染,防止生活接触 |
实验服(专用) | 应设置专门实验服、鞋套,不得穿出实验室;高危区(EtBr、电泳、化学)应设颜色区分 | 防止带出污染物、增加实验纪律 |
护目镜 | 所有涉及加热、电泳、酸碱、危险染料的实验必须佩戴护目镜 | 防止蒸汽/飞溅物伤害眼部 |
手套(建议双层) | 进入 RNA 区、接触电泳液、琼脂糖、溴化乙锭时应戴双层手套,污染后更换 | 防止 RNase 污染和化学品渗透 |
洗眼器 / 紧急冲洗设备 | 实验室应配备洗眼器、洗手台、应急喷淋系统 | 防止化学品突发溅入眼睛或皮肤 |
排风 / 通风柜 | 熔胶、电泳、染色等区域应设有抽风罩或通风柜 | 减少吸入 EB、琼脂糖热蒸汽、缓冲液蒸气 |
设备布局合理 | 微量移液、电泳、电源、凝胶成像应分区操作,远离通道 | 防止交叉污染与电击风险 |
危险废物分类处理 | EB、GelRed 染料、含RNA残留液、琼脂糖废胶需设专桶密闭收集 | 防止环境污染与非法排放 |
SOP+培训记录 | 每位人员应接受安全操作培训并签字,操作流程张贴在墙上 | 增强执行力,事故可追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