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技术
文章目录
一、网络概括
1、网络概念
两个不在同一地理位置的主机,通过传输介质和通信协议,实现通信和资源共享。
2、网络发展史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第一阶段(60年代) 关键技术:分组交换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第二阶段(70-80年代) 关键技术:TCP/IP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第三阶段(90年代) 关键技术:Web技术
3、网络的四要素:
传输介质:同轴线缆,光纤,双绞线,无线电波等
通信协议:设备之间的语言,TCP,IP,PPP等
资源:数据,图片,视频,音频;
终端:手机,笔记本,平板等
4、网络功能
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增加可靠性;提高系统处理能力
5、网络类型
WAN(Wide Area Network)广域网(外部网络):
范围:几十到几千千米
作用:用于连接远距离的计算机网络
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内部网络):
范围:1KM左右
作用:用于连接较短距离内的计算机
6、网络协议与标准
协议:多个对象之间协商的一个接口对象
标准:大家一致认同的协议
二、网络模型
1、分层思想
1.1概念
分层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将复制的系统或问题划分为多个独立的、相互关联的层级,每个层级有不同的功能和责任。
1.2核心理念
模块化:将系统或问题划分为多个模块或层级,每个层级负责特定的功能,模块之间相互独立但也相互关联。
抽象性:每个层级都对其他层级提供特定的抽象接口,屏蔽了底层实现的复杂性,使各层级之间的
交互更加简化和统一。
松耦合:每个层级之间通过抽象接口进行交互,层级之间的耦合度尽可能地降低,使得各个层级可
以独立地进行修改和演变。
可替换性:由于每个层级之间的耦合度较低,所以可以灵活地替换或添加新的功能层级,而不需要
对其他层级进行修改。
2、OSI七层模型
7.应用层
作用:为用户提供网络应用和服务,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远程登录等。应用层负责处理高层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满足用户的需求,提供与用户的接口
数据封装与解封装过程
在发送端,应用层会将数据分割成合适的格式,如HTTP请求或SMTP邮件等。接收端则根据应用层的首部信息,将数据还原为原始格式。
6.表示层
作用:表示层负责处理数据的表述方式。它将数据从应用程序格式转换为网络格式,并提供数据压缩、加密等服务。
数据封装与解封装过程
在发送端,表示层会对数据进行必要的处理,如分割、压缩、加密等。接收端则需要根据表示层的首部信息,将数据还原为原始格式。
5.会话层
作用:会话层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会话。它会为会话分配唯一的会话标识符,以确保会话的完整性和可靠性。会话层还负责处理会话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同步。建立用户的会话关系
数据封装与解封装过程
在发送端,会话层会为数据添加一些会话控制信息,如会话标识符、状态等。接收端则通过识别这些信息,将它们从数据中提取出来,并传递给下一层。
4.传输层
作用:传输层为应用层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输服务。它负责将数据分割成更小的单元,如TCP或UDP数据(报文)段,并确保它们按照正确的顺序传输到目的地。
数据封装与解封装过程
在发送端,传输层将为数据添加TCP或UDP的首部,包含序列号、确认号等信息。接收端则通过识别这些信息,将它们从数据段中提取出来,并传递给下一层。
3.网络层
作用:网络层负责在整个网络中选择和定位传输路径,处理分组的传输和路由问题。它主要负责IP地址的解析和路由信息的获取,以便将数据从一个网络传输到另一个网络。
数据封装与解封装过程
在发送端,网络层会将数据分割成更小的单元,如IP数据包,并为每个数据包添加一些额外的信息,如IP地址、校验和等。接收端则通过识别这些信息,将它们从数据包中提取出来,并传递给下一层。
2.数据链路层
作用:数据链路层负责在相邻节点之间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它负责将原始的比特流组成一个个数据帧,并提供流控制和错误检测功能。在数据封装和解封装过程中,数据链路层主要负责添加和删除数据帧的首部和尾部。
数据封装与解封装过程
在发送端,数据链路层会将数据分割成多个数据帧,并为每个数据帧添加首部和尾部。这些首部和尾部包含了用于传输控制和错误检测的信息。接收端则通过识别这些首部和尾部,将它们从数据帧中提取出来并传递给下一层。
1.物理层
作用:物理层负责在计算机之间传输原始的比特流。
数据封装与解封装过程
封装:在发送端,物理层将比特流添加到数据帧的首部,形成一个新的数据单元。
解封装:在发送端,物理层将这个数据单元的首部移除,并传递给下一层。
3、Tcp/Ip 五层模型
5.应用层 :HTTP |HTTPS 超文本传输协议;检测端口号80/tcp|443/tcp
FTP 文件传输协议; 检测端口号21/tcp
TFTP 简单文件传输协议;检测端口号69/UDP
DNS 域名解析协议;检测端口号53/UDP
SMTP邮件传输协议;检测端口号25/TCP
4.传输层:
TCP:传输控制协议
UDP:用户数据协议
3.网络层
ICMP :控制保温协议
IGMP:Internet组管理协议;组播协议;运行在主机和组播路由器之间
ARP:地址解析协议;根据网络层IP数据包包头中的IP地址信息解析出目标硬件地址(MAC地址)信息,以确保通信的顺利进行。
RARP:反向地址转换协议;RARP发出要反向解析的物理地址并希望返回其对应的IP地址,应答包括由能够提供所需信息的RARP服务器发出的IP地址。
IP :代表所有协议
2.数据链路层
以太网;无线局域网
1.物理层
以太网;光纤通道
4、数据的封装与解封装过程
数据的封装:
数据的解封装:
TCP/IP五层模型每层对应的工作设备:
应用层:终端设备
传输层:防火墙
网络层:路由器
数据链路层:交换机
物理层:网卡
三、IP地址
1、进制转换
1.1进制介绍
进制(Number System)是表示数值的方法,不同的进制使用不同的基数和符号规则。其中包括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
二进制(Binary number):0 、1 用B表示
二进制数的特点是逢二进一
(011010111)B
八进制 (octal number): 0–7
八进制数的特点是逢八进一 用O表示
(54154)O
十进制(Decimal number):0–9 用D表示
十进制数的特点是逢十进一
(56484101)D
十六进制 (Hexadecimal number):0–15 用 H表示
十六进制数的特点是逢十六进一
(286AC)H
1.2进制相互转换
任意进制 → 十进制:
规则:按权展开,每位数字乘以基数的幂次后求和。
案例:(011010)B =0* 2^5 +1* 2 ^4 +1* 2 ^3+0* 2 ^2+1* 2 ^1+0* 2 ^0=16+8+2=(26)D
十进制 → 其他进制:
短除法:不断用目标基数除以十进制数,记录余数,倒序排列。
案例:
25 ÷ 2 = 12 余 1
12 ÷ 2 = 6 余 0
6 ÷ 2 = 3 余 0
3 ÷ 2 = 1 余 1
1 ÷ 2 = 0 余 1
结果为 11001(从下往上读余数)。
二进制 ↔ 十六进制:
技巧:4位二进制对应1位十六进制(不足补零)。
示例:
二进制 1101 0011 → 分组 1101(13/D)和 0011(3) → D3(十六进制)。
十六进制 B5 → B=1011, 5=0101 → 二进制 10110101。
2、IP地址定义
IP地址:唯一标识符,逻辑地址,类似人类的姓名
MAC地址:全球唯一的物理地址,类似人类的身份证号
3、IP地址组成部分
网络部分(NETWORK) 确定网络范围
主机部分(HOST) 确定主机位置
4、IP地址分类
IP地址分为A、B、C、D、E五类,每一类有不同的划分规则
A类 :组成:网络部分+主机部分+主机部分+主机部分
范围为0.0.0.0~127.255.255.255 第一位必须是0
255.255.255.255 全IP
最小IP地址:网络ID 网络位不变,主机位全为0
最大IP地址:广播地址 网络位不变,主机位全为1
网络数量:126个
有效地址数量:2^24-2
使用场景: 大型网络
B类 :组成:网络部分+网络部分+主机部分+主机部分
范围为128.0.0.0~191.255.255.255 前两位必须是10
网络数量:2^14个
有效地址数量:2^16-2
使用场景: 中型网络
C类 :组成:网络部分+网络部分+网络部分+主机部分
范围为192.0.0.0~223.255.255.255 前三位必须是110
网络数量:2^21个
有效地址数量:254
使用场景: 小型网络
5、子网掩码(子网划分):
用来确定IP地址的网络ID,特征:网络位全为1;主机位全为0
A:255.0.0.0或者/8
B:255.255.0.0或者/16
C:255.255.255.0或者/24
网络ID计算:IP地址 & 子网掩码
192.168.10.21/21(无类地址)
11000000.10101000.00001010.00010101
&
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000
11000000.10101000.00001000.00000000=192.168.8.0/21(网络ID)
关键公式:
子网数量 = 2 ^借用的主机位数
每个子网可用主机数 = 2^ 剩余主机位数 −2(减2是排除网络地址和广播地址)。
匹配IP地址是否通需要两个地址的网络ID一样。
子网划分是需要主机借位
6、子网汇总:
核心目标:
将多个连续的子网聚合成一个超网(Supernet)。
例如,将 192.168.0.0/24、192.168.1.0/24、192.168.2.0/24 汇总为 192.168.0.0/22。
关键条件:
子网必须连续且共享相同的高位比特。
汇总后的掩码需覆盖所有子网的共同前缀。
172.16.100.0/24
172.16.101.0/24
172.16.102.0/24
172.16.103.0/24
转换为二进制
172.16.100.0 → 10101100.00010000.01100100.00000000
172.16.101.0 → 10101100.00010000.01100101.00000000
172.16.102.0 → 10101100.00010000.01100110.00000000
172.16.103.0 → 10101100.00010000.01100111.00000000
前22位相同 23位就变了所以需要还两位
24-2=22 掩码为 /22
6、总结:
子网划分:借位
用来确定IP地址的网络ID,特征:网络位全为1;主机位全为0
关键公式:
子网数量 = 2 ^借用的主机位数
每个子网可用主机数 = 2^ 剩余主机位数 −2(减2是排除网络地址和广播地址)。
匹配IP地址是否通需要两个地址的网络ID一样。
子网汇总:还位
子网必须连续且共享相同的高位比特。
汇总后的掩码需覆盖所有子网的共同前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