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I(人工通用智能)正在成为全球科技进程中的核心竞争点。然而,当前的 AI 演进路径仍由少数大型机构掌控,模型闭源、价值观不明、权责边界模糊等问题持续引发社会关注。如何在不牺牲创新效率的前提下,建立一个更加开放、透明、可治理的 AI 系统?这正是 Sentient 正在探索的方向。
由 Polygon 联合创始人 Sandeep Nailwal、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Pramod Viswanath 以及印度科学理工学院教授 Himanshu Tyagi 共同发起,Sentient 致力于构建一个真正社区驱动的忠诚 AI 协议(Loyal AI Protocol),聚焦开源模型、链上协作、激励机制、身份验证等核心能力,打造面向下一代 AGI 的基础设施。
继上海、深圳、香港三站圆满举办之后,Sentient 亚洲行于 4 月 19 日迎来了最后一站——杭州站。本次活动延续“技术+社区”并重的思路,围绕“AGI 技术应用如何落地”这一核心议题展开。现场到场人数超过百人,涵盖 AI 工程师、加密研究员、Web3 创业者、早期投资人等多个群体,再次将“忠诚 AI”理念推向共识对话的前沿。现在,就让我们重新踏入这场关于忠诚 AI 的思想碰撞现场。
🧠 演讲嘉宾观点回顾
🎙️ Sandeep Nailwal:
忠诚 AI,是时代留给 builder 的窗口
作为 Polygon 的联合创始人,Sandeep Nailwal 认为,过去的中心化大模型在效率与能力上取得了突破,但却牺牲了透明性、伦理约束与共识参与,而 Sentient 提供的是一种可验证、可治理的替代方案。他强调,“我们不是另一个 OpenAI,我们要让模型回到社区手中。”他进一步指出,未来 AI 的权力结构必须从“平台所有”转向“社区共管”,这是构建长期可信智能系统的根本前提。
Sandeep 同时指出,Sentient 不仅是一套模型系统,更是一种技术社会结构:它打破了传统由单一平台主导的协作范式,引入链上治理与社区激励,从底层设计上保障了模型行为与社区价值观保持一致。他认为,忠诚 AI 的真正落点不在于技术堆叠,而在于制度可演化的公共协作能力,这是 Web3 构建 AI 基础设施的重要使命。
🎙️ Himanshu Tyagi:
可信智能的底层逻辑必须可验证,可追溯
来自印度科学理工学院的 Himanshu Tyagi 教授,是 Sentient 技术架构的关键设计者。他以极具技术深度的演讲,从“模型行为可验证性”的角度出发,剖析了 Sentient 如何构建一个可信的模型经济系统。
他详细讲解了模型指纹机制(Fingerprinting)与训练全链上机制如何保障每一次训练、每一笔调用、每一次激励都能在链上留下可追踪记录。同时,他还提出了模型经济的挑战:价值识别、行为认证与多方共识——而 Sentient 通过链上身份绑定、激励投票系统、模型表现榜单等机制,为这些问题提供了可执行路径。
🎙️ Kenzi Wang:
模型不是工具,而是新的资产范式
Kenzi Wang 在杭州站的分享聚焦于“AI × Web3”的结合如何为模型赋予新的经济属性。他指出,Sentient 的价值不仅在于构建了一套技术协议,更在于它重新定义了模型的归属权与价值分配方式。在这里,模型不再只是由平台控制的工具,而是一种可以确权、可协作、可激励的智能资产,开发者与社区成员都能通过参与使用与治理,分享模型成长带来的价值。
同时,Kenzi 也强调 Sentient 并非只是一套架构或理念,它正在成为一个真正运转中的生态系统。通过不断扩展的产品应用和社区参与路径,Sentient 逐步推动“忠诚 AI”从早期概念走向现实落地。他表示,随着更多参与者加入到模型训练、调用与共建中,AI 不再只是技术精英的游戏,而成为了一个可被共创、共赢的公共基础设施。
📐 技术架构与生态发展
在本次杭州站活动中,Sentient 团队全面展示了其围绕“忠诚 AI”理念构建的技术架构,致力于实现 AI 系统的透明、可追溯与可治理。与此同时,团队还分享了生态层面的重要进展,进一步验证了忠诚 AI 从理念走向实践的可行路径。
💡 技术机制层面亮点:
-
模型指纹识别(Fingerprinting):通过注入特定查询—响应对,生成模型独特身份指纹,实现模型溯源、行为验证、防止伪冒。
-
链上训练与全流程记录:训练过程与贡献数据全部链上存证,提升协作透明度与模型资产化基础。
-
OML 模型设计:即“Openness + Monetizability + Loyalty”,强调开源模型可盈利、可控,并与社区价值保持一致。
-
身份绑定与治理机制:每一个模型与其开发者、治理者、社区使用者都有链上身份映射关系,形成完整闭环。
💡 生态应用层面数据:
-
Sentient Chat:社区互动型 AI 工具,预约用户已突破 300 万。
-
模型 Dobby:首个链上 AI 模型,已有超 66 万名链上拥有者。
-
Discord 社群:保持高频活跃,全球社区分布已覆盖 20+ 国家。
-
Testnet 活动与榜单机制:持续上线中,鼓励开发者测试与模型调优,奖励机制透明、开放。
这一切标志着 Sentient 已经突破了“未来愿景”的阶段,成为一个真正可用、可验证的智能协作系统。它不仅在链上实现了模型训练、调用与治理的全流程闭环,更通过真实用户的持续参与,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演化潜力。
👥 杭州站现场直击
🌟 不同背景的人,为了同一个议题而来
杭州站现场迎来了超过百位参与者,涵盖 AI 工程师、区块链开发者、Web3 创业者、投资人、科研机构成员等多个角色。有的是初次接触忠诚 AI 概念的技术好奇者,有的是在社区已深度参与的资深用户,也有不少人来自传统企业和高校,期待找到 AI 落地的新切口。多元背景、同频关切,让这场线下聚会迅速形成了思维碰撞的张力场。
🌟 不只是听,更是思考和提问
在主题演讲阶段,大家全程专注投入,结束后的 Q&A 环节被踊跃提问环节填满,有人就模型行为验证机制发问,有人提出社区参与和治理边界的问题,还有人现场对比了中心化平台与 Sentient 在模型拥有权设计上的差异。整场交流密度高、节奏快,既是技术的学习场,也是一场价值观的对齐过程。
🌟 线下社交,连接线上
未曾谋面的 Builder
在最后的交流环节,许多“只在 Discord 见过 ID”的朋友终于面对面握手聊天,有人在名片背后写下彼此关注的模型类型,也有人直接打开电脑展示自己做的训练数据管理工具。没有正式 pitch、没有高谈阔论,更多是基于同一理念出发的“builder 闲聊”——轻松却真诚,落地而有延展性。忠诚 AI 不再只是 PPT 上的词汇,它正在以人群为媒介,真实生长。
🧬 结语:亚洲行落幕,
忠诚 AI 的旅程刚刚开始
杭州站的顺利举办,标志着 Sentient 亚洲行的第一阶段正式落下帷幕。从魔都的概念启蒙,到深圳的技术深挖,再到香港的多元对话,最后回到杭州落地实践,这一整轮旅程已在中国开发者、研究者与 builder 群体中种下了一颗种子——关于“AI 能否被社区拥有”的问题,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同思考。
这不仅是一场系列活动的结束,更是一段新叙事的开始。忠诚 AI,不再只是技术指标,而是一次新的制度实验与合作范式。在全球去中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Sentient 正试图回答一个更深层的问题:AI,能否为全人类所用,而不是只为少数人所控?亚洲行暂告一段落,但这一场关于智能未来的全球共建之旅,才刚刚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