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IP 三次握手四次挥手

本文深入解析TCP/IP模型,详细阐述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的过程及原理,探讨连接建立与断开的机制,分析TCP数据传输流程,包括序列号、确认号等关键概念。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TCP/IP模型

服务器:

1.创建socket:socket()

2.准备通信地址:struct sockaddr_in

3.绑定socket和addr : bind()

4.创建listening socket : listen()

5.创建connect socket : accept()

6.进行通信:send()/recv()

7.关闭socket : close()

1#include<stdio.h>
  2 #include<stdlib.h>
  3 #include<string.h>
  4 #include<unistd.h>
  5 #include<assert.h>
  6 #include<sys/socket.h>///////定义套接字
  8 #include<netinet/in.h>//////定义数据结构sockaddr_in
  9 #include<arpa/inet.h>//////提供IP地址转换函数
 
 12 int main()
 13 {
 14     int sockfd = socket(AF_INET,SOCK_STREAM,0);//1
 15     assert(sockfd != -1);
 16
 17     struct sockaddr_in saddr,caddr;//2
 18     memset(&saddr,0,sizeof(saddr));
 19
 20     saddr.sin_family = AF_INET;
 21     saddr.sin_port = htons(6001);
 22
 23     saddr.sin_addr.s_addr = inet_addr("127.0.0.1");

          int res = bind(sockfd,(struct sockaddr*)&saddr,sizeof(saddr));//3
 26     assert(res != -1);
 27
 28     listen(sockfd,5);//4
 29
 30     while(1)
 31     {

 32         int len = sizeof(caddr);
 33         int c = accept(sockfd,(struct sockaddr*)&caddr,&len);//5
 34
 35         if(c < 0)
 36         {
 37             continue;
 38         }
 39         printf("accept c = %d\n",c);
 40          while(1)
 41          {
 42             char buff[128] = {0};
 43             int n =  recv(c,buff,1,0);
 44             if(n <= 0)
 45             {
 46                 break;
 47             }
 48             printf("recv= %s\n",buff);
 49             send(c,"ok",2,0);//6
 50         }
 51     }
 52          close(sockfd);//7
 53 }

客户端:


1.创建socket : socket()

2.准备通信地址 : 服务器的地址

3.链接socket和通信地址 : connect()

4.进行通信 : send()/recv()

5.关闭socket : close()
 

//////////客户端

 

  1#include<stdio.h>
  2 #include<stdlib.h>
  3 #include<string.h>
  4 #include<unistd.h>
  5 #include<assert.h>
  6 #include<sys/socket.h>///////定义套接字
  8 #include<netinet/in.h>//////定义数据结构sockaddr_in
  9 #include<arpa/inet.h>//////提供IP地址转换函数
 

12 int main()
 13 {
 14     int sockfd = socket(AF_INET,SOCK_STREAM,0);//1
 15     assert(sockfd != -1);
 16
 17     struct sockaddr_in saddr;
 18     memset(&saddr,0,sizeof(saddr));
 19     saddr.sin_family = AF_INET;
 20     saddr.sin_port = htons(6001);
 21     saddr.sin_addr.s_addr = inet_addr("127.0.0.1");//2
 22
 23     int res = connect(sockfd,(struct sockaddr*)&saddr,sizeof(saddr));//3
 24     assert(res != -1);
 25   while(1)
 26   {
 27     char buff[128] = {0};
 28     printf("input :\n");
 29     fgets(buff,128,stdin);
 30
 31     if(strncmp(buff,"end",3) == 0)
 32     {
 33         break;
 34     }
       }
 35     send(sockfd,buff,strlen(buff),0);//4
 36     memset(buff,0,128);
 37
 38     recv(sockfd,buff,127,0);//5
 39     printf("buff :%s\n",buff);
 40   }
 41     close(sockfd);//6
 43 }

 

分析:

TCP是主机对主机层的传输控制协议,提供可靠的连接服务,采用三次握手确认建立一个连接。

位码即tcp标志位,有6种表示:

SYN(synchronous建立连接)

ACK(acknowledgement 表示响应、确认)

PSH(push表示有DATA数据传输)

FIN(finish关闭连接)

RST(reset表示连接重置)

URG(urgent紧急指针字段值有效)

序列号seq:占4个字节,用来标记数据段的顺序,TCP把连接中发送的所有数据字节都编上一个序号,第一个字节的编号由本地随机产生;给字节编上序号后,就给每一个报文段指派一个序号;序列号seq就是这个报文段中的第一个字节的数据编号。


确认号ack:占4个字节,期待收到对方下一个报文段的第一个数据字节的序号;序列号表示报文段携带数据的第一个字节的编号;而确认号指的是期望接收到下一个字节的编号;因此当前报文段最后一个字节的编号+1即为确认号。

确认ACK:占1位,仅当ACK=1时,确认号字段才有效。ACK=0时,确认号无效

同步SYN:连接建立时用于同步序号。当SYN=1,ACK=0时表示:这是一个连接请求报文段。若同意连接,则在响应报文段中使得SYN=1,ACK=1。因此,SYN=1表示这是一个连接请求,或连接接受报文。SYN这个标志位只有在TCP建产连接时才会被置1,握手完成后SYN标志位被置0。

终止FIN:用来释放一个连接。FIN=1表示:此报文段的发送方的数据已经发送完毕,并要求释放运输连接

PS:ACK、SYN和FIN这些大写的单词表示标志位,其值要么是1,要么是0;ack、seq小写的单词表示序号。

一、TCP三次握手



第一次握手

客户端向服务器发出连接请求报文,这时报文首部中的同部位SYN=1,同时随机生成初始序列号 seq=x
此时,TCP客户端进程进入了 SYN-SENT(同步已发送状态)状态。TCP规定,SYN报文段(SYN=1的报文段)不能携带数据,但需要消耗掉一个序号。


第二次握手

TCP服务器收到请求报文后,如果同意连接,则发出确认报文。确认报文中应该 ACK=1,SYN=1,确认号是ack=x+1,同时也要为自己随机初始化一个序列号 seq=y
此时,TCP服务器进程进入了SYN-RCVD(同步收到)状态。这个报文也不能携带数据,但是同样要消耗一个序号。这个报文带有SYN(建立连接)和ACK(确任)标志,询问客户端是否准备好。


第三次握手

TCP客户进程收到确认后,还要向服务器给出确认。确认报文的ACK=1,ack=y+1,此时,TCP连接建立,客户端进入ESTABLISHED(已建立连接)状态。
TCP规定,ACK报文段可以携带数据,但是如果不携带数据则不消耗序号。这里客户端表示我已经准备好。
【问题1】为什么不能用两次握手进行连接?
举例:已失效的连接请求报文段。
client发送了第一个连接的请求报文,但是由于网络不好,这个请求没有立即到达服务端,而是在某个网络节点中滞留了,直到某个时间才到达server
本来这已经是一个失效的报文,但是server端接收到这个请求报文后,还是会想client发出确认的报文,表示同意连接。
假如不采用三次握手,那么只要server发出确认,新的建立就连接了,但其实这个请求是失效的请求,client是不会理睬server的确认信息,也不会向服务端发送确认的请求
但是server认为新的连接已经建立起来了,并一直等待client发来数据,这样,server的很多资源就没白白浪费掉了
采用三次握手就是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server会因为收不到确认的报文,就知道client并没有建立连接。这就是三次握手的作用。
采用两次握手不行,原因就是上面说的失效的连接请求的特殊情况,因此采用三次握手刚刚好,两次可能出现失效,四次甚至更多次则没必要,反而复杂了。
二、TCP数据的传输过程

建立连接后,两台主机就可以相互传输数据了。

1)主机A初始seq为1200,滑动窗体为100,向主机B传递数据的过程。
2)假设主机B在完全成功接收数据的基础上,那么主机B为了确认这一点,向主机A发送 ACK 包,并将 Ack 号设置为 1301。因此按如下的公式确认 Ack 号:
Ack号 = Seq号 + 传递的字节数 + 1(这是在完全接受成功的情况下)
3)主机A获得B传来的ack(1301)后,开始发送seq为1301,滑动窗体为100的数据。
……
与三次握手协议相同,最后加 1 是为了告诉对方要传递的 Seq 号。上面说了,主机B完全成功接收A发来的数据才是这样的,如果存在丢包该如何。
下面分析传输过程中数据包丢失的情况

通过 Seq 1301 数据包向主机B传递100字节的数据,但中间发生了错误,主机B未收到。
经过一段时间后,主机A仍未收到对于 Seq 1301 的ACK确认,因此尝试重传数据。
为了完成数据包的重传,TCP套接字每次发送数据包时都会启动定时器,如果在一定时间内没有收到目标机器传回的 ACK 包,那么定时器超时,数据包会重传。
上面也只是一种可能,比如数据1250丢失,那么Ack返回的就是1250,

二、TCP的四次挥手



第一次挥手

TCP发送一个FIN(结束),用来关闭客户到服务端的连接。客户端进程发出连接释放报文,并且停止发送数据。
释放数据报文首部,FIN=1,其序列号为seq=u(等于前面已经传送过来的数据的最后一个字节的序号加1),此时,客户端进入FIN-WAIT-1(终止等待1)状态。TCP规定,FIN报文段即使不携带数据,也要消耗一个序号。
第二次挥手

服务端收到这个FIN,他发回一个ACK(确认),确认收到序号为收到序号+1,和SYN一样,一个FIN将占用一个序号。
服务器收到连接释放报文,发出确认报文,ACK=1,ack=u+1,并且带上自己的序列号seq=v,此时,服务端就进入了CLOSE-WAIT(关闭等待)状态。
TCP服务器通知高层的应用进程,客户端向服务器的方向就释放了,这时候处于半关闭状态,即客户端已经没有数据要发送了,但是服务器若发送数据,客户端依然要接受。
这个状态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也就是整个CLOSE-WAIT状态持续的时间。
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确认请求后,此时,客户端就进入FIN-WAIT-2(终止等待2)状态,等待服务器发送连接释放报文(在这之前还需要接受服务器发送的最后的数据)。
第三次挥手

服务端发送一个FIN(结束)到客户端,服务端关闭客户端的连接。
服务器将最后的数据发送完毕后,就向客户端发送连接释放报文,FIN=1,ack=u+1,由于在半关闭状态,服务器很可能又发送了一些数据
假定此时的序列号为seq=w,此时,服务器就进入了LAST-ACK(最后确认)状态,等待客户端的确认。
第四次挥手

客户端发送ACK(确认)报文确认,并将确认的序号+1,这样关闭完成。
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连接释放报文后,必须发出确认,ACK=1,ack=w+1,而自己的序列号是seq=u+1,此时,客户端就进入了TIME-WAIT(时间等待)状态。
注意此时TCP连接还没有释放,必须经过2∗∗MSL(最长报文段寿命)的时间后,当客户端撤销相应的TCB后,才进入CLOSED状态。
服务器只要收到了客户端发出的确认,立即进入CLOSED状态。同样,撤销TCB后,就结束了这次的TCP连接。可以看到,服务器结束TCP连接的时间要比客户端早一些。
【问题2】为什么连接的时候是三次握手,关闭的时候却是四次握手?
为了确保数据能够完成传输。
关闭连接时,当收到对方的FIN报文通知时,它仅仅表示对方没有数据发送给你了;但未必你所有的数据都全部发送给对方了
所以你未必会马上关闭SOCKET,也即你可能还需要发送一些数据给对方之后,再发送FIN报文给对方来表示你同意现在可以关闭连接了,所以它这里的ACK报文和FIN报文多数情况下都是分开发送的。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tcp我握手的时候为何ACK(确认)和SYN(建立连接)是一起发送。挥手的时候为什么是分开的时候发送呢?
因为当Server端收到Client端的SYN连接请求报文后,可以直接发送SYN+ACK报文。其中ACK报文是用来应答的,SYN报文是用来同步的。
但是关闭连接时,当Server端收到FIN报文时,很可能并不会立即关闭 SOCKET,所以只能先回复一个ACK报文,告诉Client端,"你发的FIN报文我收到了"。只有等到我Server端所有的报文都发送完了,我才能发送FIN报文,因此不能一起发送。故需要四步挥手。
总结:因为当Server端收到Client端的SYN连接请求报文后,可以直接发送SYN+ACK报文。其中ACK报文是用来应答的,SYN报文是用来同步的。但是关闭连接时,当Server端收到FIN报文时,很可能并不会立即关闭SOCKET,所以只能先回复一个ACK报文,告诉Client端,"你发的FIN报文我收到了"。只有等到我Server端所有的报文都发送完了,我才能发送FIN报文,因此不能一起发送。故需要四步握手。
【问题3】如果已经建立了连接,但是客户端突然出现故障挂掉了怎么办?
正常连接时,客户端突然挂掉了,如果没有措施处理这种情况,那么就会出现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出现长时期的空闲。
解决办法是在服务器端设置保活计时器,每当服务器收到客户端的消息,就将计时器复位。超时时间通常设置为2小时。
若服务器超过2小时没收到客户的信息,他就发送探测报文段。若发送了10个探测报文段,每一个相隔75秒,还没有响应就认为客户端出了故障,因而终止该连接。
【问题4】为什么TIME_WAIT状态需要经过2MSL(最大报文段生存时间)才能返回到CLOSE状态?

答:虽然按道理,四个报文都发送完毕,我们可以直接进入CLOSE状态了,但是我们必须假象网络是不可靠的,有可以最后一个ACK丢失。所以TIME_WAIT状态就是用来重发可能丢失的ACK报文。在Client发送出最后的ACK回复,但该ACK可能丢失。Server如果没有收到ACK,将不断重复发送FIN片段。所以Client不能立即关闭,它必须确认Server接收到了该ACK。Client会在发送出ACK之后进入到TIME_WAIT状态。Client会设置一个计时器,等待2MSL的时间。如果在该时间内再次收到FIN,那么Client会重发ACK并再次等待2MSL。所谓的2MSL是两倍的MSL(Maximum Segment Lifetime)也就是1.可靠的终止TCP连接  2.保证迟来的TCP报文段有足够的时间识别并丢弃。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