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设计】天线初试和PCB实践

0 前言

  最近在做一个esp32的项目,要用到WiFi功能,可惜手边带天线的模组很大,但板子面积有限,所以就想到使用esp32-pico-d4这个芯片级模组。那天线就得自己画。由于之前都没有实践经验,稳妥起见,先找了一个开源的项目参考,看到他使用的是一个陶瓷天线,而且就是从芯片无线引脚出来直连陶瓷天线,中间没有任何阻容感,看着挺简单,但是仿制打板回来之后,很遗憾地发现,芯片连不上网,那必然是电路哪里出问题了。于是,顺便研究了一下射频与天线的相关理论,略有收获,这里简单整理一下。

1 相关理论

  想要画好一个可工作的天线,首先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理论知识。

1.1 输入阻抗与输出阻抗

  如果有学过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应该知道,运放的特性就是输入阻抗大,输出阻抗小。前者对应运放虚断的特性,后者对应运放驱动能力较强的特性。那怎么理解这个输入阻抗和输出阻抗呢?

  阻抗(electrical impedance)是电路中电阻、电感、电容对交流电个阻碍作用个统称。阻抗是一个复数,实部称为电阻,虚部称为电抗。其中电容在电路中对交流电所起的阻碍作用称为容抗,电感在电路中对交流电所起的阻碍作用称为感抗,容抗和感抗合称为电抗。

  由于电容的容抗大小计算表达式为 X C = 1/ ω C X_C=\text{1/}\omega C XC=1/ωC,电感的感抗大小计算表达式为 X L = ω L X_L=\omega L XL=ωL,其中 ω \omega ω为角频率,和频率 f f f的关系为 ω = 2 π f \omega =2\pi f ω=2πf,所以阻抗的表达式可以表示为 Z = R + j ( 1/ ω C + ω L ) Z=R+j(\text{1/}\omega C + \omega L) Z=R+j(1/ωC+ωL)

  所谓输入阻抗,就是输入端表现出来的阻抗大小,大致可以理解为电压比上电流的值。输出阻抗就是输出端表现出来的阻抗大小,决定了可以接多大的负载。对于低速信号或者直流场景,输入阻抗和输出阻抗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需要多大的电流以及可以输出多大的电流,因为电压大小基本的确定的。

1.2 反射与阻抗匹配

  所谓反射,是指信号在传输过程中遇到特性阻抗不一样的传输介质时,在突变处部分信号往回走的现象。如下图所示,一根导线一节粗一节细,那么在突变处,信号就会发生反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有点类似于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然后在介质的分界面处一部分折射一部分反射。也类似于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遇到一堵墙会反射回来,也是因为墙的“阻抗”和空气不一样。

  为了更加直观地感受反射,可以看看网上大佬做的实验:

做个实验告诉你高速PCB为什么要阻抗匹配

  总结来说,就是信号在整个传输路径上,阻抗都要一致,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反射。对于一个信号来说,是从发送端被发出,然后经过一系列传输线,最终到达接收端,因此,可以得到一个简单的信号传输模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其中,信号源具有输出阻抗,传输线具有特性阻抗,接收端具有输入阻抗,在实际设计PCB时,就需要保证这三者的阻抗是匹配的,即大致相等,这样就不会发生反射,信号就能顺利从信号源到接收端,完成通信。

  这样只是在现象级理解了,那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阻抗一致的时候才不会发生反射呢?这其实就涉及到反射系数(即反射信号与入射信号的比值)的推导了,相对复杂,因为它还涉及到了传输线模型。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这篇文章中的推导,这里不再展开。

1.3 天线的概念和属性

  所谓天线,是指能够有效地向空间某特定方向辐射电磁波或者有效的接收空间某特定方向来的电磁波的装置。简单来说,就是可以将变化的电流转换成空间中的电磁波以及接收电磁波得到变化的电流,即可收可发。

  对于外行来说,不必关注天线的概念和原理,最重要的还是懂天线的基本参数指标,可以正确选型,会应用即可。

  • 频率:这个可能是天线首要关注的参数了,这也是区分天线的一个重要标准。对于电磁波的频率,需要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阻抗:为了实现最大功率传输,天线的阻抗要和射频器件发送的阻抗匹配。常见的天线阻抗都是50Ω

  • 增益:天线增益是指在输入功率相等的条件下,实际天线与理想的辐射单元在空间同一点处所产生的场强的平方之比,即功率之比,它定量地描述一个天线把输入功率集中辐射的程度。

  • 带宽:一般天线是按照某个频点去设计的,即在该频点可以达到最佳工作效果,但出现一定偏差工作效果也在接受范围内,所以就人为地画了一条“及格线”,在此之上的都算正常工作,这个频率范围就是带宽。

  这里以AntennaHome的选型手册为例看一下天线是怎么选的。首先目录就是按频率来分的,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先定位到大致范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然后在具体介绍产品的表格中,列出了一些关键性的参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其中,最主要关注的参数还是这些电气参数。

2 信号源和接收端的阻抗匹配

  在前面提到的信号传输模型中,最重要的就是信号源和接收端。在射频应用场景下,信号源一般是芯片,而接收端一般是天线,当信号源和接收端阻抗不匹配或者需要实现最大功率输出时,就需要考虑对二者进行匹配了,这里采用的一般是T形或者Pi形的匹配电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个适配可以在信号源端,也可以在接收端,或者两端都适配,目的就是保证源端和收端阻抗是匹配的,而且一般要是共轭匹配,即实部相等,虚部互为相反数。具体计算时,首先计算出各个元件的阻抗,然后再利用串并联的公式进行合并计算,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计算都要以复数的形式计算。

可以参考一下这篇文章中的案例

  此外,在画PCB时,这个元件的摆放也是有讲究的,那就是尽量保证射频的线路在一条直线上,不能出现额外的分叉点。比如这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而这样就是错误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里明显有两个支出去的“分叉”,会影响信号质量。

参考链接

3 传输线的阻抗匹配怎么做

  做好了信号源和接收端的阻抗匹配,这一步比较复杂,但实际应用中可以直接使用“标准件”,比如说50Ω的射频芯片,然后搭配50Ω的天线,这样就不用再匹配了,非常简单,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容易被忽略,那就是中间的传输线,这个也需要做阻抗匹配,否则是会导致信号失效的。

  先来看一个错误案例,ESP32-PICO-D4搭配2.4G陶瓷天线: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查阅手册得知,芯片和天线的阻抗都是50Ω,理论上可以直连(而且网上也有一堆案例是直连天线),但实际打板回来发现就是连不上WiFi(同样的程序开发板是可以连上的),最后想来应该就是中间的传输线,即所谓天线馈线,没有做好阻抗匹配。

  既然要做阻抗匹配,就需要知道这个线的阻抗大小是多少,这里需要参考PCB板厂的生产规格。以嘉立创为例,他提供了一个阻抗计算的工具,可以很方便地计算出一条线路的阻抗大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为了更好地使用这个工具,就需要理解上述各个设置的含义。首先第一部分的参数就是板子的基本属性,这个在打板时就需要设置,如果没什么特别的需求,就可以选用默认的参数,然后打板的时候也选用默认的参数来匹配。
  重点是第二部分。它这个工具的逻辑是给定需要的阻抗,来计算走线的宽度,因为理论上走线长度是不会影响阻抗大小的(特性阻抗),但要注意各个条件。阻抗模式这里有四种选择: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所谓单端阻抗,可以理解为一根走线对地的阻抗大小,而差分阻抗就是一对差分线之间的阻抗大小。从这个表述中可以看出,阻抗一定要有一个参考,类似于电势的含义。另外共面单端和共面差分就是指参考的是走线同一面的铺地。所以共面的情况要设置铺地到阻抗线的间距: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另外,阻抗层即是阻抗线所在层,参考层即是内部铺地所在层【如前所述,阻抗一定是要有一个参考层的】,这里的铺铜有说法是可以是电源或者地,但更多的就是铺地。至于上参考层和下参考层是考虑到阻抗所在可能是顶层也可能是底层(括号中单独备注了外层,大概率是不建议在内部走线吧)。

用4张仿真图对比!让你看清信号参考电源平面好,还是地平面好

  都设置完成之后,再点击计算,可以得到结果,即走线到底要多宽: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另外也要关注这个方案,对应的是打板时选择的层压顺序,还是很重要的。

  再回到我上述的设计,知道上述问题之后,我又重新画了一版,着重处理了馈线阻抗匹配的问题,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很明显的区别就是,之前的馈线底下全部是净空的,同层的铺铜也隔得比较远,改良后主要是缩小了天线的净空区域,恢复了馈线底下的铺铜,然后周边加上了一堆过孔(不懂,网上有说法是吸收干扰,但感觉不是关键操作),打板回来之后发现可以正常连接WiFi了。

  于是,不禁有一个疑问,馈线的阻抗匹配有这么重要吗?而且必须要有参考地吗?基于这个问题,在网上找到一篇文章着重讨论了差分线是否需要参考地的问题,还使用SI9000仿真,结果是差分线貌似可以没有参考地,因为其互相就是参考。文中也顺带提了一句:单端线必须要有参考地,这是因为信号一定要回流,没有地就没有回流的路径。

4 PCB常用天线和设计方法

  如果要在PCB上使用天线,一般来说有这么几种:

4.1 陶瓷天线

  在一众天线中,陶瓷天线可能是使用最为简单的了,就像是ASIC芯片,买对型号即可。但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陶瓷天线的另一端是否要接地,好像大部分是不接地的,但不排除少部分需要。以2.4G天线OA-C07为例,其手册中就有关于连接方式的介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2 ipx或sma端子外接天线

  相比于陶瓷天线,这种方式相对复杂一些,但仍然非常好用,因为也是可以根据所需的参数指标购买成品,设计相对简单。需要注意的也是馈线的阻抗匹配,而且这种一般会加上一个pi型的匹配电路。

4.3 铺铜实现倒F或倒L天线

  相比于上述两种方式,这种方式应该是最复杂的,但也是最经济的,因为它不需要额外的元件,只通过铺铜即可直线。但为了追求天线性能,正常来说是需要在软件中仿真的。不过得益于发达的互联网,常用的WiFi天线可以直接在网上找到设计图,这样就不需要一点一点抠尺寸了,直接把设计复制过来即可。

几款经典2.4GHz板载天线

4.4 基本设计原则

  最后,再总结几条实际应用中可以遵循的设计原则:

  • 天线底下需要净空,净空区域边上可以打过孔,减少信号干扰;
  • 传输线两侧的过孔到线的距离要相等;
  • 传输线所在位置的内层要铺地,而且要尽量完整,即少走线和打过孔;
  • 传输线尽量短,如果有弯折,尽量使用弧形线。

5 扩展——高速信号走线原则

  注意:不要把高速信号走线和阻抗匹配混淆了,高速信号走线关注的是瞬态性能,而阻抗匹配关注的是长时间下的稳态性能。

  对于高速信号,一般是并行的一大堆线路,对时序要求很严格,那就需要格外关注时序统一以及抗干扰能力。对于前者,一般是要求所有的线的长度要尽可能相等,长短之间的差别不能太大。对于后者,要注意走线不能太靠近,防止信号串扰,以及过孔不能随便打,可能会影响信号,差分线要包地处理。

根据这个视频中的介绍,一般来说要满足以下规则。

  • 按组分配各引脚
  • 每组走线要等长,数据线极差小于20mil,地址线极差小于50mil
  • 数据线要同组同层,地址线可以不同层
  • 阻抗匹配:差分线是100Ω,其他的同组的线是单端50Ω——决定了线宽和差分线的距离
  • 注意3W原则:即两根线中心间距要大于三倍线宽

6 总结

  本文从esp32天线设计出发,主要介绍了阻抗匹配,天线等基本理论以及实际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基于这些问题汇总了网上的一些资料,希望对DIY爱好者有所帮助。水平有限,如果是不当之处希望指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记录无知岁月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