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材制造中的过程特征空间分析
1 引言
增材制造(AM)作为一项颠覆性的制造技术,以其层层叠加的方式制造零件,带来了设计自由、降低成本、大规模定制等巨大优势。然而,AM技术的广泛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在过程可靠性方面。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数据驱动的方法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特别是在金属增材制造领域。本文将聚焦于增材制造过程特征空间,探讨其主要来源、特征工程技术、结果特征及其应用。
2 规划阶段的特征源
在增材制造过程的规划阶段,特征源主要包括扫描策略(工具路径和扫描模式)、构建方向以及特定的打印几何体。这些特征源对增材制造过程的优化和控制至关重要。
2.1 扫描策略与构建方向
扫描策略和构建方向是规划阶段的核心特征源。扫描策略包括工具路径和扫描模式,这些策略直接影响打印质量和效率。构建方向则决定了零件在打印过程中的姿态,进而影响其力学性能和表面质量。例如:
- 扫描策略 :工具路径可以是直线、螺旋或随机路径,扫描模式可以是单向或双向扫描。
- 构建方向 :构建方向的选择可以是垂直、倾斜或水平方向,这取决于零件的设计要求和工艺特点。
2.2 参数特征与沉积特征
参数特征与沉积特征的融合在规划阶段也很常见。参数特征包括与能量、环境、材料和系统变量相关的数值,如激光功率、扫描速度等。沉积特征则描述了材料在打印过程中的沉积情况,如层厚、沉积路径等。这些特征的融合有助于优化打印参数,提高打印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