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遇到一写跟RF相关的issue,查找了一下资料做个总结
射频 (RF) 是指频率范围约为 3 kHz 至 300 GHz 的振荡频率,与无线电波的频率相对应,而交流电则承载着无线电信号
就概念而言,它看起来可能相当简单,因为大多数射频系统都是由非常相似的概念模块组成的,如下所示。每个组件的理想操作非常简单,如下所述。
-
i)Local Oscillator 本振-产生纯正弦(余弦)波
-
ii)Amp (Amplifier) 放大器(Amp)-将小功率信号放大为大功率信号
-
iii) Mixer 混频器 - 通过将两个输入信号相乘将某个频率转换为另一个频率。
-
vi) Filter 滤波器——从输入的复合信号中去除不需要的信号。
-
v)Antenna 天线 - 将射频信号辐射到开放空间
大多数射频元件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之所以需要艺术,原因如下:
- i) 市场上没有100%满足理想要求的射频元件。你需要理论基础和艺术技巧才能实现接近理想要求的射频元件。
- ii) 即使您对某个组件在特定频率和特定输入功率下以近乎理想的方式工作有完全的了解,它也不能保证在不同的频率和不同的功率水平下工作。
正如任何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它可能需要你倾注一生的时间才能使其成熟和令人满意,而这绝非仅靠逻辑和理论就能实现。它需要大量的创造力和永无止境的重复。
1: 超外差结构 Super heterodyne structure
2: 零差式(直接变频)Homodyne (Direct Conversion)
3: DigRF架构( DigRF
4: Send&Receiver
一 超外差结构 Super heterodyne structure
射频系统中最常见的架构,它使用了我们能想到的大多数射频元件。该系统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RF-IF-Baseband.
IF 部分的存在是超外差结构的主要特征。尽管这种架构非常复杂,可能需要对每个元件进行大量调整,但仍然可以获得最佳信号质量。大多数需要处理高功率/高频或需要实现极高质量信号的系统,例如基站或射频测试设备,仍然使用这种架构。据我所知,直到五六年前(大约2007年),大多数手机还在使用这种架构。
二 超外差结构
第二种架构没有中频部分。这意味着信号直接从射频转换为基带,再从基带转换为射频。这就是它被称为“直接变频”的原因。过去存在一些技术问题(例如直流偏移或噪声消除),而且当射频频率非常高时,很难进行直接变频。但这种系统的优势显而易见。元件更少,成本更低,并且可能/希望能够减少调整元件的麻烦。
现在技术已经足够完善和成熟,可以在某些领域实际应用这种架构。据我所知,现在市面上(截至2013年)的大多数手机都采用了这种架构。
三 DigRF
其基本理念是将大部分射频组件集成到单个射频集成电路芯片中,并直接与基带芯片组通信,从而进一步简化射频系统(相比类型1和类型2)。DigRF芯片组有两种不同类型的接口。一侧接口用于发送和接收射频信号,另一侧接口用于发送和接收基带信号。这种架构尚未被广泛接受,但已在某些手机中应用了数年,并且随着手机技术的发展(例如从GSM/CDMA到UMTS,再从UMTS到LTE),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
四 收发设备
上图仅显示了一个方向(接收路径),以便更直观地理解,但大多数通信系统都同时包含接收路径和发射路径,如下图所示。您会注意到,接收路径和发射路径的整体结构非常相似。这对于高层次的理解来说已经足够了,但如果您是一位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射频工程师,您就会了解接收路径和发射路径所用组件之间的许多细微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