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已至
过去十多年是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黄金期,相信每个人也都享受到了移动互联网红利,在此期间,移动互联网经历了曙光期、成长期、成熟期、现在来说已经进入饱和期。依然记得在 2010-2013 年期间,从事移动开发工作不知有多火,有工作 1-2 年经验的开发者薪资基本是上万,对招的人专业素质要求也不高,入门即可。
但自从 2016 年底至今来看,局面而是另外一番景象,移动开发市场过度饱和,市场上充斥着太多初级开发者,网上也开始流传着“移动互联网的寒冬”的说法,很多人开始发现找工作没以前好找了,一些岗位常常面临着百里挑一景象,没有个三五年经验,现在 HR 都是刷刷的翻过。
那么不禁要反问一句,现在从事移动开发,无论是 Android 还是 IOS,未来还有发展空间吗?还有随着移动开发越来越向大前端靠拢,甚至原本一些属于原生开发者的岗位也被前端开发人员胜任,想想在本来拥挤的房间里,还要分割本来属于自己那么点空间给他人用,变得更拥挤了,那滋味肯定是不好受了,那么未来我们的容身之地又在哪里呢?
绝境 or 机遇
笔者是从 2013 年底开始从事移动开发,刚毕业那么还是从事服务端开发,写着**.NET** 技术栈代码,至今也有接近 5 年的经验了。我想说,如果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框架上,仅仅停留在使用别人的轮子上,而对于里面实现机制和原理不求甚解的话,那是很容易被淘汰的。
但是如果,在移动开发上有一门深度的技能,比如在 Android 中你对移动架构有一定独特的见解,在性能优化上有一定的造诣,对于Android 系统体系有着清晰的认知,并且在一个行业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也是亮点所在,那基本去找工作是非常吃香的类型了。所以简单来说,所谓的“寒冬”只不过是对Android这个行业一次物竞天择的市场进化罢了。
对于一个概念不能停留在使用层面,要深入研究里面构造如何,为何会有这么一个概念,如果没有这个概念,那又会是呈现什么样的局面呢?开发编程也是一样,要追寻的是编程的道,而不是编程的术,别看现在各种流行框架大行其道,要是深入研究下去,一层一层拨开,你也会惊讶里面的实现机制无外乎就那么几种,套来套去,只不过一些开源库作者或组织封装的好而已。
基于目前市场表现,我觉得对于所有的移动开发者而言下一个风口其实就是:“拥有技术深度和一定广度的高级开发人员”。那么如果才能用为一个这样的“高级开发人员”呢?我的回答是:致力于做一个终身学习者,追本溯源去探寻代码世界哪些不变的道,你又会说了,哪些是道呢,简单举例下,比如编程思想、常用的设计模式、设计原则、算法和数据结构、网络通信机制、操作系统、重构原则、架构思维等等。
我自己是做Android开发的,我觉得对于Android开发而言想成为一名高级Android高级开发可以从这些方向着手,如下:
进阶之路
为何会想起写这么一篇文章呢,一方面这几天工作需要,组内正好想规划 2021 年 Android 技术路线,简单来说就是目前我们组处在什么样的水平程度,目前所做项目用的技术处在什么阶段,在未来一年内,项目技术迭代该如何走,走到什么程度。
另一方面是从事 Android 开发这几年,一直也没好好规划自己的技术路线,想认真整理下未来进阶之路。我们都知道 Android 技术体系一直很庞大,刚开始学的时候基本是从一个点一个点开始,没有系统全局观概念,同时也是学不过来,从做上层应用开始,到做 Framework 层,然后再到系统层做驱动开发各个层面的开发者都有,绝大部分开发者都是从应用层开发,往往做到 Framework 层就浅尝辄止了,一直以来,做Android 开发有这么两个说法,如果是做应用开发,往应用架构方向发展比较合适,如果是做系统层开发,往往底层驱动比较合适。
挑些上路线图中几个点简单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移动架构
移动架构是 2020 移动技术年度TOP5话题之一,从中就体会到架构是有多火,记得刚开始学 Android 时候,哪有现在那么框架,那时候谈架构的更多是在服务端开发,比如多层架构,有展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这就是最简单的三层模式,Android系统则是基于事件驱动响应机制设计的单页面架构,其实跟浏览器中的窗口页面是一样的, 系统中一直有个消息轮询监听机制,哪个事件被触发了,相应的响应代码进行处理,这些处理操作是被提前注册到系统中。
最早开始的开发模式基本是基于Android 系统自带 MVC 模式,Activity 基本类似于Control 的作用了,View 和Mode 互相耦合,后来才演化出现在主流的 MVP、MVVM 模式,顺便提一句,MVVM 模式其实是在微软 WPF 技术体系中提出来。
为了方便学习传授,各个技术点都整理了对应的学习手册,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点击这里免费获取!
性能优化
简单来说,一个APP 是需要从三个方面被关注的,业务功能、符合逻辑的交互、性能响应。如果我们在使用一个 APP 时候,经常滑动时经常卡顿、时不时崩溃、有些功能设计简直非常规,比如在 Web 网站有树层级等面包屑点击,你非要在手机也搞一个类似树级点击加载,那是不是有点强人所难了,我上拉下拉、左滑右滑不行吗,非要通过点击才行吗?那么性能优化核心是什么呢?追求快、稳、省、小,关注卡顿、内存泄漏和崩溃、代码质量和逻辑、安装包大小四个方面。
基础进阶
我们平常在工作中碰到的View滑动冲突问题、其实通过掌握View工作机制和Android触摸事件体系就能轻易解决掉,常见解决方式有外部拦截法和内部拦截法,基于横坐标滑动距离与纵坐标滑动距离相减得出的值,判断出是左右滑动还是上下滑动。还有对于需要开发绚丽的动画效果,那么对于视图动画和属性动画一些特性必须有一定的了解。JNI 和 NDK 开发也是比较常见,特别对于一些做 SDK 项目为主的,这一块开发流程也是需要掌握,Android 中的四大组件工作机制其实底层应用的是Binder机制,我们不妨从 AIDL 这个接口来了解 Binder。
开发语言
今年可以说是 Kotlin 年,在 Google IO 之后 Kotlin 着实风光了一把,开发者对于效率的追求是 Kotlin 如此受欢迎的最大原因,而它的势头也很不错,跨平台的野心让更多人有了使用它的理由,如今看起来,它甚至比 Swift 更有前途。既然 Kotlin 已然成为 Android 世界的头等公民,与 Java 完全兼容,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拥抱它呢。
阅读源码
对于Android源码和第三方库源码阅读,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类型,选择相应的源码库或模块,给自己约定一个时间点,看完之后最后有个流程图,哪些是核心类,类与类之间都有什么关系,这些开源代码实现的机制是什么,用到哪些解决思想,这些要点最终可以通过文章输出,我觉得输出倒逼输入是一种很不错的学习方式。
关于其他技术点的学习笔记资料,欢迎在我的Github中查看!
总结
总的来说,技术发展能推动社会的进步,解放生产力,进而提高人的社会生产效率,创造价值。技术落地是需要商业应用场景配合,如何配合呢,就是通过每个不同商业模式来实现。最终一门技术是需要与具体使用业务紧密结合起来,如果脱离技术谈业务显得空洞,脱离业务谈技术显得偏理论,最好是两者相结合。这也就要求我们这些从事软件开发人员在追求技术积累的同时要注重业务积累,让业务驱动技术发展,用技术手段来解决实际业务问题,在技术积累中,辨别哪些是不变的道,哪些又是一时流行的而已,这就需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