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讲学术能力,问题太大太宽泛。很多读者听到这个概念,也许会想到我们之前讲到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记笔记等等。
这些都是,但笔者认为,最基础的,是提出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有一个小时解决困局,宁愿用55分钟确定该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解决问题是技能层面,而提出问题是探索性的思考。”
一个好的问题,能驱动思考,打破既定模式,探索无限可能性。
全球瞩目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第54届股东周年大会上,有一个11岁男孩提出了一个问题,惊艳了全世界。
视频来源:腾讯
网友们看到视频后纷纷表示:“哎呀,才11岁就有这样的思想深度,这要是我家娃,多好!”
这个小男孩问了什么呢?
问题原文如下:
Good morning, Mr.Buffett, Mr. Munger.My name is JC, I am eleven years old, and I come from China. This is my second year at the meeting.
巴菲特先生,芒格先生,早上好。我的名字是JC,我今年十一岁,来自中国。这是我第二年参加会议。
Mr. Buffett, you mentioned that the older you get, the more you understood about human nature. Could you elaborate more about what you’ve learned? And how can the differences of human nature help you make a better investment?
巴菲特先生,你提到年纪越大,对人性的理解就越多。能不能再详细说明一下你学到了什么?而人性的差异又如何帮助你做出更好的投资呢?
I would also like Mr.Munger to comment on that, please.Thank you very much.
我还想请芒格先生对此发表评论。非常感谢。
视频里小男孩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撇开端庄自信的姿态和流利的英文不谈,单是这个问题本身,就不是一般11岁孩子能提出的。
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有理有节,简直就是教科书式的提问啊!
现实生活里,很多人是缺少发现问题的能力的,他们只能看到现象。我在看《夺冠》这部电影的时候,巩俐饰演的郎平指导就让运动员们填写问卷,回答“你为什么打球”,队员们一开始面面相觑,写不出来。当朱婷回答:“为我爸妈”时,郎平告诉她“那你永远也打不出来。”一次次的击球后,朱婷才爆发:“成为你!”
为何大多数人没有发现问题的能力?
很简单,思维固化了。
有部分当代青年天天熬夜,晚上不睡早上不起。ta不知道熬夜对身体的影响?不是的,他习惯了。
为什么人的思维会固化呢?我想可能存在以下几种理由:
1、 『环境』 周边的人都这样,所以我这样也是很正常的。
2、 『自我意志力不够』 行为往往被自己的本能所驾驭。同时,人们往往自我感觉良好,拿熬夜这件事情来说:终于意识到应该做出改变早一点睡,但薄弱的自制力作祟,于是又拿出了游戏,暗下决心:只玩一小会。结果嘛,就是,本来做不到的,现在还是做不到。
3、 『天生的逃避心态』 也就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因为无法改变所以下意识合理化。
那么如何才能发现问题呢?
1、多问为什么
向自己提问,不仅仅是只问一个问题,而是持续发问下去。
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
当你看到别人朋友圈说有一本书很不错,通常情况下你会马上淘宝搜索-下单-付款-收货。
当你养成了深度思考的习惯之后,你就懂得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这本书的内容是什么?
有没有其他渠道了解这本书的大概框架?
书里的东西正确么?
书里用了什么理论证明自己的观点呢?
这本书适合我么?
这本书和我的价值观是否有冲突,我能否接受这种冲突?
当你问了很多问题之后,你就有了更多选择,你就得到了符合你行为背后动机的最优解。
2、不带主观色彩的客观思考。
想要看清海底的鱼,你必须等待风平浪静的时刻。
同理,只有在你静下心来的时候,才能看清问题的本质,所有的带着任何情绪,偏见的提问,都只能为你带来错误的决定。
3、思考不仅要有深度,更要有宽度
不断地向自己提问是深度,向他人提问是宽度,问题的延续是思考的长度。
4、复盘,积累经验
当一件事物发生,置身其中的我们无论得到什么结果,都需要你的总结,这是对你行为的复盘,对思维的检验。
5、创设环境
尽可能地选择一个适合思考的环境,环境的影响力是潜移默化的,千万不要认为自己能够控制好自己。
如果有好的环境可以选择,那就尽量去到一个更加适合自己的空间,随着思考经验慢慢地积累,你会慢慢发现自己在任何环境都能静下来,完成思考过程,最终提出好的问题。
转载:发现一个好问题胜过一切!如何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