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客户问过我,我也解答过多次,但是我一直没有更直接的理由说服我自己,认为必须先做规模估计再做工作量估计。
比如:对维护类的项目,或者是维护类的活动,为什么要估计规模呢?项目组的人没有技术风险,对需求很熟悉。
我总结了如下的理由:
(1) 以规模来估计工作量与成本
(2) 规模估计与实现的人与技术无关,比较客观
(3) 可以度量项目的开发效率:规模/工作量
(4) 通过估计规模来细化需求
(5) 通过规模的实现来度量项目的进展
(6) 通过规模来度量项目的缺陷密度等指标,进行质量的设计
(7) 可以与标杆数据进行横向比较
但是这些理由,我还是认为不是最根本的理由,因为:
(1) 可以不通过规模来估计工作量与成本。
(2) 如果项目组里的成员彼此比较熟悉,配合比较默契,对需求、对开发平台也很熟悉,直接估计工作量也是可以的啊。
(3) 不需要估计项目的开发效率吧,只要统计实际的规模与工作量,跟踪实际的效率就可以了。
(4) 不做规模估计,也可以细化需求啊,比如通过测试用例的设计
(5) 度量项目的进展也可以采用EV值并不一定采用规模
(6) 通过实际的规模来度量项目的缺陷密度,可以设定质量目标,并不一定需要估算规模吧
(7) 和标杆数据真的有可比性吗?其实和我们项目组做过的历史项目比较就可以了啊,只要我们一次次在进步就OK了。
最根本的原因在什么地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