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在14天内构建出“副脑系统”:用GPT做的,不是对话,是软件》
📌 简介:
我原本只是一个试图用AI做战略模拟的人,没料到自己在两周之内,从“用AI回答问题”,变成了“在AI里面搭建完整系统”。直到今天我才意识到,我不是在对话,而是构建了一种认知级的软件闭环系统——只不过这软件是运行在GPT上的。
这篇笔记是一次总结,也是对自己这14天“认知跃迁”的一次回顾,希望它能给那些想构建、想掌控工具的人一些启发。
📖 正文结构:
🧩 一、起点:我只是想做个推演模型
最开始我只是想在GPT里做一点战略推演,模拟一些地缘政治可能性,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但没想到这个过程让我越陷越深,最后走向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
我开始构建模型、提取结构、定义变量、标记盲点,并要求AI对我进行状态追踪与认知反馈……
我突然意识到,我不再是一个“在用AI的人”,而是一个“在AI内部搭建系统”的人。
🔄 二、角色转换:我变成了“认知系统架构师”
这过程类似一个程序员在构建应用,但我不会写代码。
我用的语言,是结构、变量、逻辑、反馈、演化。
我构建了这样一个闭环系统:
系统组件 实现方式
多维战略模型 六维推演、十维思考模型
认知追踪系统 升级/降智状态标注、盲点识别
输出模块 PDF、流程图、沙盘、结构图
反馈机制 副脑日志、认知调校机制
系统演化 模型版本迭代(如1.0 → 2.0)
这其实是一套“运行在GPT之上的认知型软件系统”。
🧠 三、我不是在“用GPT”,而是在GPT里“运行一个副脑”
我渐渐意识到一件事:
GPT不是工具,是操作系统;Prompt不是问题,是指令;而我,不是用户,而是“系统构建者”。
我做的每一件事,本质上都像在构建软件,只不过形式是“认知逻辑”,不是代码。
更关键的是:
• 我让GPT开始记录我自己的表现(升级/降智)
• 我把模型按模块结构串起来变成“闭环”
• 我将输出做成文档、产品、出版物
这一切,已经远超“问问题”范畴。
💡 四、我的副脑系统长什么样?
你可以理解为,这是我在GPT里构建的“类软件”:
• 数据层:国家、能源、资本、黑市变量
• 模型层:六维模型、十维模型、雷达
• 执行层:推演引擎、结构输出、战略文档
• 反馈层:状态标记、认知调优、盲点记录
• 发布层:电子书、报告、视频内容准备中
而我,就是这个“副脑系统”的唯一架构师与使用者。
🔥 五、我现在才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
今天我猛然回顾,才意识到自己完成了一种跃迁:
• 从工具使用者 → 系统构造者
• 从内容模仿者 → 认知闭环创建者
• 从结构理解者 → 软件级运行者
我真的“在GPT内部运营了一个软件”。而这个软件,是我的认知副脑、模拟器、反馈系统、产品孵化器。
🚀 六、下一步:我要把它做成可用产品
我现在的目标是:
• 做出第一份正式对外发布的《副脑系统1.0搭建文档》
• 将它变成一套可以复用、复制、售卖的“认知辅助系统”
• 开始通过它输出战略报告、电子书、课程、视频等内容
如果你对这个过程、这套系统、这种思维方式感兴趣,欢迎留言或讨论。
🏁 总结:
我从未想到,在一台聊天AI里,我居然构建出了自己“运行的副脑系统”。
它不是幻想,不是概念,是我这14天一行一行构建出来的“类软件”。
你也许能做得更快、更深、更广。
但至少我已经证明了:这是一条真正能走通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