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的区别吗?
《孙子兵法》强调“计”算,而非诡 “计”,然而很多人却认为它局限于“三十六计”中的各种兵行险着;
同样地,情报本是“研究分析成果和行动依据”,是“为解决特定问题所需要的信息”,却被很多人片面理解为只是“尔虞我诈,你奸我毒”的产物。
尤其在开源情报普及之前,靠“特殊”手段“窃取”情报、传递情报的刻板印象,使得情报在众人心里被“妖魔化”,谈“情报”色变。
实际上,早期的情报多指秘密情报,服务于军事活动,为了赢得战争胜利,维护国家安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实践的深入,情报的概念也在不断演变、丰富,内涵逐步清晰,外延也逐步扩展。除了传统的军事情报,现今更常见也更常用的是开源情报。
开源情报
什么是“开源情报”?美国国会(United Stated Congress)、北约组织、OSS研究院(Open Source Solutions Academy)、美国国防部(DoD,U.S. Department of Defense)、美国国家情报总监(U.S. Director of National Intelligence)等机构和个人都对开源情报有过明确而清晰的描述。简单总结来说,开源情报是指公开来源、合法获取的情报。
纵观全球,开源情报已被广泛应用于维护国家安全、支持军事行动、保障执法行动、服务教学科研、支撑商业竞争、支援灾难救援、参与社会治理等方方面面。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开源情报的研究和应用,相关理论已经趋于完备,实际情报工作已重点转向开源情报。但大众心中对开源情报却似乎存在着一些误解。
其一,公开来源、合法获取的情报不等同于是“轻而易举”或者“人人皆能”。众所周知,同样的工具,不同的人可以让它们发挥截然不同的作用。同样一张风景图,有人只能看到图片的色彩,有人能留意图片的细节,有人甚至可以一眼看出在哪里拍摄,或是其中藏了什么神秘的“暗”语。这可能和个人的视角、思维相关,也可能和他的职业、技术背景相关,更有可能和目的与需求相关。
缺乏科学的工作方法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做不好开源情报工作。就算拿同一个需求来说,从宏观层面来讲,不同的人,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经历会有不同的观点;微观地来说,使用不同的技术与方法,沉浸于不同的语言环境,哪怕使用着不一样的浏览器和搜索引擎,能得到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古语有云“谣言止于智者”,那么何为“智者”,又何以分辨“谣言”?简单地来说,这里的“智者”首先要善于判断与分辨谎言,其次还要能够找到足够多、足够靠谱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判断。
信息时代提供了大量丰富的信息基石,只有善于发现、善于分析、善于论证的“智者”才能从层层缭绕的信息谜团之中,抽丝剥茧、釜底抽薪,得到最终的真相。
网络上著名的“少女/老妇图”,利用人眼观察事物时通过移动视觉中心来获取不同信息的特征。不同视角可以得到不同的“信息”。
其二,公开、合法的渠道和手段获取的情报≠没有价值。正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孙子兵法,给人印象最深的往往是所谓的“三十六‘计’”,开源情报的作用往往也被大众所忽视,反而是一些“诡秘”“神奇”的秘密情报才让人印象格外深刻。
开源情报的价值其实远超想象。美国“情报分析之父”谢尔曼曾说,情报界每天所使用的情报中约有80%来自公开来源,而后美国中央情报局任期最长的艾伦主任也公开认可了这一观点。
国内外一些学者也提出过类似观点,认为开源情报的占比甚至可以达到95到98%。但在实际应用层面,国内较国外还存在一定差距。国内很多部门单位还没有较为合理地将开源情报运用到执法、侦查等具体工作中,而西方发达国家大多数执法研究部门已经将OSINT广泛地应用到反恐、侦查等警务工作中。
如美国CIA就有专门设立CCI部门(即Center For Cyber Intelligence,网络情报部),高度重视开源情报的研究和应用,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的恐怖主义、弹性、情报和有组织犯罪卓越研究中心(CENTRIC)在 2016 年初成立了开源情报中心(OSINT Hub),为从儿童性剥削到恐怖主义等各种案件调查提供了支持。
恐怖主义、弹性、情报和有组织犯罪卓越研究中心CENTRIC等类似组织的相继出现,加之当前国际形势的波云诡谲,全球各国都在发力开展开源情报工作,我国对于开源情报的研究与应用也亟待加强。相信随着社会各界的努力,情报被“妖魔化”的形象也能得以重新“正名”——君子爱“信”,也可以取之有道;情报,不止有尔虞和我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