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噬机制解析(二):一文厘清 LC3/Atg8 概念及实验应用要点

在自噬机制研究中,LC3/Atg8 蛋白是监测自噬活性的核心标志物,但其亚型分类、加工过程及检测逻辑常给初学者带来困惑。本文结合实验实际场景,从 LC3 的来源与去向、动态变化规律、种属细胞分布特点及电泳迁移特性四个维度,系统梳理 LC3/Atg8 相关核心知识点,为自噬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提供参考。

一、LC3/Atg8 的 “生命周期”:从加工生成到降解回收

LC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作为 Atg8(AuTophaGy-related protein 8)家族在哺乳动物中的同源蛋白,其功能实现依赖于一系列蛋白修饰过程,具体可分为以下关键步骤:

  1. 初始剪切:生成胞质可溶性 LC3-I
    未修饰的 LC3 前体蛋白首先被具有蛋白内切酶活性的Atg4识别,在其羧基端(C 端)进行剪切,去除部分氨基酸残基,形成分子量约 16kD 的可溶性蛋白,即LC3-I。此时 LC3-I 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不具备结合膜结构的能力。

  2. 泛素样修饰:脂质化生成膜结合型 LC3-II
    LC3-I 需通过泛素样反应完成脂质化修饰:

    • 第一步,LC3-I 在E1 样酶 Atg7的作用下被激活,形成 Atg7-LC3-I 复合物;
    • 第二步,激活后的 LC3-I 被转移至E2 样酶 Atg3,形成 Atg3-LC3-I 复合物;
    • 第三步,在 Atg5-Atg12-Atg16L 复合物(E3 样连接酶)的介导下,LC3-I 与自噬相关膜结构上的磷脂酰乙醇胺(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