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在《新周刊》上看到的一个文章选题,读到这样的文章多少有些触动,毕竟上有老、下有小不再是一句玩笑,人到中年也是真真切切。
亲情,在有自己的小孩之前,在我甚至我的家族里,不是那么浓厚或者重要,大家生活在一起,感情什么的很少提及,好像也没什么不好或问题,所以在与初次见面或是未见过几次的人见面时,对方表达的熟识感与热情,让我一度惊讶和怀疑,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这么热烈吗?我们不是才见过几次吗?可能还是性格问题吧!有的人热情外放,有的人内敛含蓄,我的家族大体是含蓄的、平静的、有一些距离感的,于我而言,有距离挺好,太密切的关系反而让我不适应,结婚这么久了,还是想要有独处的空间,也会为能够有机会独处而高兴、期盼。
跑题了,写这篇文章要讨论的是如何做子女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不思考也不会成为问题,毕竟父子、父女、母子、母女的关系无法逃避,做什么不做什么,差别好像不大。
细致想想,又似乎不是。最近频繁出现在我脑海的一个词,“刻意”,以前大多事情我觉得顺其自然就好,与人相处、学习、工作、锻炼等等,这些都不必刻意经营,刻意强求,该怎么样就会怎么样,可经历多了以后发现,顺其自然的结果往往不甚理想,家庭关系不够和睦、婆媳矛盾在放大;工资水平停滞不前,一年的工作总结乏善可陈,钱没赚到,也没有积累到有用的经验、知识、技能或者有用的人脉;锻炼的效果微乎其微,停滞一段时间后发现身体素质没有变好,越变越差;小娃的教育没投入太多时间及精力,她总是在听天猫精灵讲故事,其实有趣的事情还很多,给予她的陪伴也应该更多......这样整理下发现,没做好的事情太多了,看似顺其自然,其实是逃避了很多细节,很多事情,不一定是要刻意,但是需要主动做的!
那么回到主题,应该要如何做子女呢?我觉得首先是要确定态度,如果不是有不可修复的矛盾,与父母也好,与子女也好,从我们内心出发,还是愿意与他们好好相处的,毕竟是我们最亲的人。成立“父母皆是祸害”这样的小组,说出这样的话的人,在为人父母之后,又当如何应对?沉默无语,还是选择逃避?有些责任是无法逃避的,作为一个俗人,落入窠臼是自己落的,紧箍也是至尊宝自己选择戴上的,不是吗?如果不婚不育,那是另一个人生选择,于我而言,已经选不了了,不做设想、不做如果、不做评论。我也想当一个渣男,奈何不够帅气啊~认识到这一点,我有些不甘,但现实给我的一巴掌,我最多是无奈,说一句,妈的,算了。
有了态度之后,再就是经营了,需要一些刻意、一点主动,一年没打过几次电话、没问候过,联系就是有事相求或是相请,这样挺好的!这些年一直是这样,不也没事吗?可是父母年岁渐长,身体状况不如从前,最近就有扭伤腰背受伤住院的事情发生,让我意识到,他们已不是从前了,威严早已不在,老态逐渐显现,需要子女多一些的陪伴及照顾了,当然,这也是有了子女才有的体会,不一定要子女做什么,在身边,能看到就好,《常回家看看》,什么东西啊?!词烂曲差,我永远不懂、永远不喜欢才好!
这些后知后觉,年轻的子女不会懂,年轻的父母不会教,如果从开始就能很好沟通、交流、表达,不就不用思考这些了吗?现在我们如何做子女,和以前我们如何做子女,如果一样好,还会成为问题吗?可达鸭眉头一皱,早已发现事情不简单,既然不简单,那就用点行动,让父母能体会到子女的表达,子女现在开始表达,也不算晚,不然没有机会表达,可能就只剩后悔了,毕竟树欲静而风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