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主要分为五部分:输入设备、输出设备、控制单元、运算单元以及内存,其中控制单元和运算单元封装在处理器(CPU)中,CPU和内存封装在主机中。所以我们实际看到的电脑宏观上分为三部分:输入设备(鼠标和键盘)、输出设备(影响和显示器)以及主机。
处理器(CPU)的种类:
1、精简指令集(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 RISC)
什么是精简指令集,顾名思义就是其指令集相对来说已经得到了精简,并且每个指令集执行的时间都很简短,完成的动作也很单纯,指令的执行性能也很好;对于执行复杂的事情就需要多个指令共同来完成。
其中常见的精简指令集的处理器有sun公司的SPARC、及IBM公司Power
PC以及ARM系列等。我们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手机等都是ARM的架构,其优点就是低功耗。目前来说SPARC的CPU的电脑经常使用在学术领域的大型工作站中,例如银行金融体系的主要服务器就是使用的这种架构;对于IBM的Power
PC,目前使用的就是索尼公司的PS3;那么关于ARM呢,我们常见的各个品牌的智能手机等都是使用的该处理器。
2、复杂指令集(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 CISC)
相对于精简指令集,复杂指令集就有比较复杂的指令集,其指令不仅复杂还会比较多,并且指令的长度并不会完全相同。执行的时间会比较长,但是处理的工作要比RISC丰富。
目前关于复杂指令集主要有两家公司在做,一家是intel公司,另一家就是AMD公司的X86。至于为什么都叫做X86,是因为Intel公司在处理器命名的时候,末尾的型号都有86,基于这种架构的不断发展,这样架构的处理器被约定俗成为x86。
处理的分类我们了解完了,那么我们就了解一下处理器的具体参数。我们在购买电脑的时候经常会遇见销售人员介绍某款电脑的处理器如何好,主频怎样啥的。其实我们在购买电脑参考参数的时候不能把主频看到很重要,我个人觉得主频只有在相同型号的处理器对比的时候才会有比较好的参考性。
那么,处理器的主频是什么。在这里,还是需要把处理器的主频作为处理器处理任务时的能力标准,主频也就是处理器的内频。当然处理器的主频越高越好。内频分为外频和倍频,主频数等于外频与倍频的乘积,比方说,3.0GHz主频的处理器,外频是333MHz,因此就是9倍。
但是为什么会出现外频和倍频的概念呢?虽然说来话长,那咱们长话短说。首先介绍下之前的处理器是怎样工作的。之前主机的架构分为南桥与北桥,北桥主要负责内存以及显卡等需要传输较高速率数据的设备的信息交互,南桥主要连接的设备都是对传输速率要求较低的(键盘、硬盘以及其他等)。北桥上连接的设备需要保持相同的频谱才能工作,因此就出现了一个叫前端总线的东西。处理器的主频高,但是内存等其他设备的主频较低,为了达到主频与其他设备的频率匹配,就需要倍频的概念去降低处理器的频率。
我们需要试想一个问题,北桥上的设备都在运行,并且设备都保持相同的频率。但是该频率又远远低于处理器的主频,这样就会造成设备的性能瓶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就有了把内存控制单元集成在处理器中的打算。传统意义上的北桥也就不存在了,因此处理器的频率也就不需要考虑与外频同步了。
对于处理器来讲是,什么是超频呢?上面我已经介绍了,主频与外频和倍频的关系,从数学角度出发,要想实现处理器频率的升高就要加大外频和倍频,但是现在大部分主流主板都对倍频进行了限制,所以常见的超频主要是通过升高外频实现的。
什么是超线程呢?比方说,一个处理器是四核心,那么对于单个核心来说,主频这么高,但是这么高的性能如果不能得到充足使用的话,那岂不是浪费,为了解决这种所谓的浪费现象,于是就有人提出是不是应该让单个核心处理多个任务呢。为了实现这个功能,每个处理器上的寄存器分成两块,两个程序分开使用寄存器,这样单个核心就能实现分时处理这两个进程。这样算的话,单个核心能处理两个进程,那么四核的处理器就就能处理8个进程,这就出现了“四核八线程”的概念。
什么是32位和64位。我理解的就是处理器同时处理的数据单位。我们都知道处理器处理的数据都是从内存条中读取的,对于32位处理器,其2的32次方(大约是4GB),也就是说32位的支持4G的内存,对于64位处理器就更不一样了。电脑支持的内存还有受到
主板等的限制,所有并不是所有的电脑都支持无限大的内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