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JSON
这个作者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展开
专栏收录文章
- 默认排序
- 最新发布
- 最早发布
- 最多阅读
- 最少阅读
-
16、DNA密码学研究:技术、挑战与创新算法
本文探讨了DNA密码学这一新兴领域,结合现代生物技术与混沌加密方法,分析了基于PCR扩增技术的DNA加密算法。通过引入逻辑映射和Henon映射的联合混沌系统,优化了密钥空间并提升了加密安全性。同时,文章详细介绍了DNA编码规则、加密与解密流程、引物设计原则以及相关技术在金融、医疗和军事等领域的应用前景。DNA密码学利用DNA的大规模并行性和高存储密度,为信息安全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原创 2025-08-01 08:35:05 · 9 阅读 · 0 评论 -
15、软件应用安全的现代技术:DNA 加密的创新之路
本文探讨了基于进化模型的DNA加密技术在软件应用安全中的创新应用。通过结合生物信息学和生物技术,开发了集成到Java加密扩展(JCE)的DNAProvider,实现无条件安全的DNA加密系统(DNAE)。文章介绍了DNA密码学的基本模型、加密机制以及其在保障Web应用安全中的作用,并展望了其在电子商务、网上银行和医疗信息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原创 2025-07-31 12:14:36 · 8 阅读 · 0 评论 -
14、基于统计物理的加密/解密机器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统计物理的加密/解密机器,利用二维伊辛模型模拟高温下的自旋无序状态生成高质量的伪随机密钥流,用于高速数据流加密。通过引入适合硬件实现的水库算法,设计了完全并行同步的伊辛自旋机(ISM),该系统在FPGA上实现了2 Gbps的吞吐量,适用于实时视频等大数据加密场景。研究结合了统计物理与密码学原理,为对称流密码系统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原创 2025-07-30 15:23:13 · 7 阅读 · 0 评论 -
13、混沌电子电路在密码学中的应用
本文探讨了混沌电子电路在密码学中的应用,重点研究了蔡氏电路作为伪随机数生成器在加密系统中的潜力。通过Matlab仿真分析了蔡氏电路的混沌行为、分岔特性及李雅普诺夫指数,并设计了一个基于5-scroll混沌吸引子的蔡氏电路模型用于数字图像加密。文章还讨论了混沌电路在密码学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密文分布不均、同步困难以及对初始条件和参数的高度敏感性带来的安全隐患。原创 2025-07-29 14:15:22 · 8 阅读 · 0 评论 -
12、混沌密码学概念:基于混沌的密码系统概述
本文介绍了混沌密码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密码系统中的应用。混沌密码学利用混沌理论的特性,如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和拓扑混合,与密码学的混淆和扩散特性相结合,提供了一种生成伪随机数和设计加密算法的新方法。文章概述了模拟和数字混沌密码系统的主要技术,并通过具体示例展示了基于混沌映射的流密码设计及其改进方法。同时,讨论了混沌密码学的发展现状、潜在优势以及面临的挑战。原创 2025-07-28 12:19:55 · 9 阅读 · 0 评论 -
11、利用量子加密机制保障电信服务安全
本文探讨了如何利用量子加密机制提升电信服务的安全性,特别是在基于IP网络的SIP协议和IMS架构中的应用。随着电信网络从传统架构转向开放的IP环境,安全威胁日益增加,传统安全机制已难以满足需求。文章详细介绍了量子加密的基本原理及其核心特性,如测量扰动、不可克隆定理等,并以BB84协议为例说明了量子密钥分发(QKD)的实现过程。此外,文章还探讨了将量子加密集成到IMS网络中的具体实现步骤,包括基于SIP的信令机制、IMS节点设计、客户端注册、服务器认证等。最终,文章总结了量子加密在电信服务中的优势,如高安全性原创 2025-07-27 16:49:41 · 9 阅读 · 0 评论 -
10、量子密钥管理:技术、挑战与应用前景
本文探讨了量子密钥分发(QKD)在密钥管理、安全挑战和应用前景方面的关键问题。从QKD的发展历程出发,分析了量子密码学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物理攻击、拒绝服务攻击等威胁,并提出了加强QKD节点、实现端到端安全的多种解决方案,如量子中继器、可信中继和多路径传输。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基于阈值认证的机制以减少密钥消耗,并展望了移动和自组织QKD网络的发展潜力。最终总结指出,QKD需要与其他安全机制结合,才能构建全面的安全防御体系。原创 2025-07-26 10:20:53 · 7 阅读 · 0 评论 -
9、量子密码学:原理、安全与网络实现
本博文深入探讨了量子密码学的基本原理、安全机制及其在网络通信中的实现方式。重点介绍了量子密钥分发(QKD)的核心协议BB84,分析了QKD的安全性,包括理论无条件安全和实际系统中的缺陷与攻击方式。同时,博文讨论了QKD从点对点通信到网络化发展的趋势,涵盖了光纤QKD、自由空间QKD、弱相干脉冲系统以及法拉第-迈克尔逊QKD系统等实现方案。此外,还总结了量子密码学在学术、政府和商业领域的应用动机与挑战,并指出了其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安全评估、密钥分发率提升、网络化和标准化。原创 2025-07-25 10:33:00 · 12 阅读 · 0 评论 -
8、无线传感器网络密钥建立协议解析
本文解析了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密钥建立协议,重点介绍了一种新的高效协议HKey。该协议基于对称加密技术,通过一个节点的秘密密钥和另一个节点的身份信息生成公共密钥,仅存储于目标节点,从而降低内存消耗并提升安全性。文章还对比分析了HKey与其他主流协议(如Du-1、LAKE、LPBK、Du-2等)在本地连通性、内存使用、抗攻击能力及计算开销等方面的性能,并提出了适用于不同资源条件的HKey模型(HKey-LR、HKey-MR、HKey-AMR、HKey-HP),展示了其在资源受限环境下的灵活性与实用性。原创 2025-07-24 14:24:50 · 9 阅读 · 0 评论 -
7、NLM-MAC: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轻量级安全数据通信框架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NLM-128流密码的轻量级安全数据通信框架NLM-MAC,用于保障无线传感器网络(WSNs)中的链路层安全。该框架集成了数据机密性、认证和完整性服务,通过实时测试平台验证了其可行性与高效性,适用于资源受限的传感器节点环境。原创 2025-07-23 11:34:10 · 11 阅读 · 0 评论 -
6、用于公平内容交易的隐私安全数字水印
本文探讨了在数字内容交易中实现隐私安全的数字水印技术。随着盗版和隐私泄露问题的加剧,传统的数字水印方案已难以满足提供者和客户端的双重安全需求。文章介绍了盲水印和伪盲水印两种技术,分析了它们在隐私保护、鲁棒性和处理成本方面的优劣。盲水印通过加密保护客户端隐私,但存在兼容性差和计算成本高的问题;而伪盲水印利用媒体处理技术,在保证水印强度的同时提升了安全性和效率。通过实验评估,文章验证了改进的盲水印和伪盲水印在图像分解、水印嵌入和抗攻击能力方面的有效性。最后,总结了当前技术的优势与挑战,并展望了未来直观、实用的水原创 2025-07-22 10:33:18 · 8 阅读 · 0 评论 -
5、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平台:加密与异常检测的创新方案
本文探讨了无线传感器网络(WSNs)在国土安全和关键基础设施监测中的应用,提出了一种创新的安全平台方案,结合基于椭圆曲线的拓扑认证密钥方案(ECTAKS)和基于弱过程模型的入侵检测系统(WIDS)。通过加密和智能入侵检测技术,构建自主安全服务框架,提升WSN在资源受限环境下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原创 2025-07-21 11:49:02 · 8 阅读 · 0 评论 -
4、信息中心网络的安全方法
本文探讨了信息中心网络(ICN)中内容生成与存储分离带来的安全挑战,并提出两种高效的认证技术:偏斜哈希树(SHT)和复合哈希树(CHT)。SHT解决了随机大小文件的认证问题,而CHT优化了认证开销,支持并行数据验证。文章通过安全缓存和并行认证两个应用场景,展示了SHT和CHT在提升处理速度和降低开销方面的显著优势。实验评估表明,这两种技术在保障内容真实性和完整性方面具有高效性和灵活性,为ICN的安全发展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原创 2025-07-20 13:19:45 · 6 阅读 · 0 评论 -
3、车载自组织网络匿名认证协议概述
本文综述了车载自组织网络(VANET)中的匿名认证协议,重点分析了其在保障车辆通信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的作用。文章从VANET面临的攻击模型出发,探讨了相应的安全要求和网络模型,并对现有的隐私保护认证协议进行了系统分类和详细比较。通过总结各类协议的优缺点,文章还提出了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选择建议,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旨在为研究人员和实践者提供全面的参考,以推动VANET技术的安全与高效发展。原创 2025-07-19 10:48:38 · 7 阅读 · 0 评论 -
2、基于位置的安全保障:Loran - C的应用与实践
本文探讨了如何利用Loran-C信号实现基于位置的安全保障应用。通过分析Loran-C信号的特性以及其测量误差模式,提出了适用于不同场景的模糊提取器构造方法,以生成精确且可重复的地理标签。文章详细介绍了地理安全系统的校准和验证流程,以及其在数字礼仪政策和基于位置的访问控制等实际场景中的应用。实验结果显示,Loran-C地理标签具有较高的精度、可重复性和不可预测性,为地理加密和其他基于位置的安全技术提供了可靠的支持。此外,文章还展望了未来可能用于地理安全的其他射频信号,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原创 2025-07-18 14:48:00 · 6 阅读 · 0 评论 -
1、无线网状网络的安全与隐私保护认证协议解析
本文深入解析了无线网状网络(WMNs)中的安全与隐私保护认证协议。随着WMNs在家庭网络、社区和最后一公里连接中的广泛应用,网络安全和用户隐私问题日益突出。文章从无线网状网络的基本架构出发,分析了其面临的安全与隐私挑战,并详细探讨了认证机制、访问控制、隐私保护需求以及现有解决方案。重点介绍了基于公钥证书的本地认证、IEEE 802.11i协议认证、数据包认证(如LHAP)、主动认证与预认证、可扩展认证协议(EAP变体)、基于身份的密码学认证(如ARSA)以及多种隐私保护方案(如PEACE和SAT)。同时,文原创 2025-07-17 12:56:56 · 9 阅读 ·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