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期末、月考、联考……仿佛老师们考试永远停不下,成绩也一直分析不完。如果每次都用计算器“啪啪”按,再对着名单誊分数,既耗时又容易出错。其实,只要掌握以下几点,轻轻松松就能完成从录分到出分析的全部流程。零代码、零插件,电脑小白也能直接使用。
先告诉老师们一个我认为比表格公式更简单的方法,用易查分1分钟就能创建一个成绩查询系统,还能一键生成多项成绩分析,很方便的哦。
一、先建“原始分”表:只留三列,防止录错
A 列“学籍号”、B 列“姓名”、C 列“得分”。学籍号用数字格式,避免姓名重复带来的尴尬;得分列提前设为“数值,保留 1 位小数”,录分时不小心敲进汉字会立刻报警。录完后按学籍号升序排一次,能瞬间发现空行或重复行,把错误扼杀在源头。
二、再建“转换表”:一秒折算等级、分差、班排、年排
等级:在 D2 输入 =IFS(C2>=90,"A",C2>=80,"B",C2>=70,"C",C2>=60,"D",C2<60,"E"),向下填充,五档自动跳出。
班排:在 E2 输入 =RANK(C2,C:C,0),混合班也通用。
年排:把全年级的原始分复制到一张新工作表,同样用 RANK,再 VLOOKUP 回班级表即可。
分差:在 F2 输入 =C2-AVERAGE(C:C),立刻知道谁拖后腿、谁领跑。
公式一次写好,后面只改原始分,所有结果同步更新,期中到期末无缝衔接。
三、最后建“统计表”:五组数据,一张图,领导最爱
在空白区建 7 行 5 列的小表,字段分别是“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及格率、优秀率”。
平均分 =AVERAGE(C:C);最高分 =MAX(C:C);最低分 =MIN(C:C);及格率 =COUNTIF(C:C,">=60")/COUNT(C:C);优秀率把 60 改成 90 即可。
选中这 7 行 5 列,插一张“簇状柱形图”,右键“添加数据标签”,再改主题色为校徽主色,打印出来就是一份简洁大气的“成绩单海报”。
如果需要分班级对比,把“班级”字段加到“原始分”表,用数据透视表拖一拖,三秒钟就能生成各班的横向对比图,家长会上投影毫不露怯。
四、四个微技巧,让表格更“聪明”
条件格式:选中得分列,开始→条件格式→色阶,选“红-黄-绿”渐变,一眼看出分数分布。
数据验证:选中得分列,数据→数据验证→整数→介于 0 到 100,杜绝“108”“-5”这类离谱分数。
冻结窗格:视图→冻结首行,下拉名单时标题始终可见。
保护工作表:审阅→保护工作表→取消“选定锁定单元格”勾选,只留得分列可编辑,防止学生好奇手滑改成绩。
不再熬夜对答案;把省下的时间还给备课与个别辅导,才是技术赋能教学的真正意义。愿每位老师都能从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精力留给课堂里那些鲜活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