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模块中,当 300A 电流通过铜基板时,3oz(105μm)厚的铜箔能将温升控制在 15℃,而 1oz(35μm)铜箔会升温至 40℃,甚至熔断 —— 这就是厚铜工艺的核心价值。铜基板的厚铜制造(通常指铜箔厚度≥2oz)既要实现大电流承载,又要解决蚀刻精度、结合力等工艺难题。PCB 批量厂家的实践显示,优化后的厚铜工艺能使铜基板的载流能力提升 3 倍,同时蚀刻线宽精度控制在 ±0.02mm,剥离强度保持>2.0N/mm,完美适配工业电源、储能系统等大功率场景。
厚铜的核心价值:从 “载流” 到 “散热”
厚铜并非简单的 “铜箔加厚”,其在电性能与热性能上的优势呈几何级提升,PCB 批量厂家的测试数据揭示了其中规律:
载流能力的 “量变到质变”。铜箔厚度每增加 1oz,载流能力提升约 80%(相同线宽下)。2oz 铜箔(70μm)的 0.5mm 宽线路可承载 15A 电流,而 3oz 铜箔(105μm)能承载 27A,且温升降低 12℃。这是因为厚铜的截面积更大,电流密度从 50A/mm² 降至 30A/mm²,符合焦耳定律(Q=I²Rt)的散热需求。在充电桩等大电流场景中,厚铜能减少线路数量(从 3 条并行走线减至 2 条),节省基板空间 30%。
散热路径的 “强化通道”。厚铜的热导率(386W/m・K)是普通铜箔的 1.2 倍,且能通过 “大面积铺铜” 形成散热网络。PCB 批量厂家的红外热成像显示,3oz 厚铜的 IGBT 模块,工作温度比 1oz 厚铜低 18℃,热循环寿命(-40℃至 125℃)从 500 次延长至 1500 次,解决了大功率器件的 “过热短命” 难题。
厚铜制造的核心挑战:精度与结合力的博弈
厚铜制造的难度随厚度呈指数级增加,PCB 批量厂家需突破三大工艺瓶颈:
蚀刻精度的 “失控风险”。厚铜蚀刻时,铜箔厚度是普通的 3 倍,侧蚀(蚀刻液横向腐蚀)会导致线宽偏差扩大。1oz 铜箔的侧蚀量约 5μm,3oz 铜箔可达 15μm,若线宽设计为 0.3mm,实际可能只剩 0.27mm(偏差 10%),导致载流能力不足。更棘手的是 “蚀刻不净”—— 厚铜底部若残留 5μm 铜渣,会造成相邻线路短路(间距 0.2mm 时短路概率达 5%)。
铜箔与基板的 “剥离危机”。厚铜的重量是普通铜箔的 3 倍,加上热膨胀系数差异(铜的 CTE 为 17ppm/℃,陶瓷基板为 7ppm/℃),冷热循环时易产生剥离力。在 1000 次热循环后,3oz 厚铜的剥离强度可能从 2.5N/mm 降至 1.0N/mm(低于 1.5N/mm 的合格标准),导致线路脱落。这在振动环境(如电动汽车)中更为严重,脱落概率是普通铜箔的 4 倍。
焊接时的 “热冲击损伤”。厚铜吸热快,焊接时(260℃)会导致局部温度骤升,基板(如陶瓷)可能因热应力开裂(开裂率达 3%)。尤其是 3oz 厚铜的焊点周围,温度梯度可达 50℃/mm,远超陶瓷的抗热震极限(30℃/mm)。
工艺突破:PCB 批量厂家的 “厚铜解决方案”
针对厚铜制造的痛点,PCB 批量厂家通过三步工艺实现 “高精度 + 高可靠”:
分步蚀刻:线宽的 “精准裁剪”。采用 “粗蚀 + 精蚀” 两步法:粗蚀用高浓度蚀刻液(Cu²+ 120g/L)快速去除 70% 铜箔(温度 55℃,时间 60 秒),精蚀用低浓度溶液(Cu²+ 80g/L)精细修整(温度 45℃,时间 30 秒),并配合 “逆向喷淋”(蚀刻液从底部向上喷射),减少侧蚀。PCB 批量厂家的测试显示,这种工艺能将 3oz 厚铜的侧蚀量控制在 8μm 内,线宽精度达 ±0.015mm,合格率提升至 95%。
表面粗化:结合力的 “机械锚定”。厚铜箔表面经 “电化学粗化” 处理,形成均匀的凸凹结构(粗糙度 Ra 3-5μm),与基板树脂的接触面积增加 50%,如同 “钩子” 牢牢抓住基板。再涂覆一层钛酸盐偶联剂(厚度 0.5μm),增强化学结合力。处理后的 3oz 厚铜,剥离强度可达 2.8N/mm,1000 次热循环后仍保持 2.0N/mm(远超合格标准)。
梯度焊接:热应力的 “缓慢释放”。焊接前对厚铜区域进行 “预热处理”(150℃,30 秒),缩小与焊接温度的差距;焊接时采用 “脉冲加热”(260℃保持 2 秒→230℃保持 3 秒),降低升温速率。PCB 批量厂家的红外测温显示,这种方法能将温度梯度降至 25℃/mm,陶瓷基板开裂率从 3% 降至 0.3%。
应用场景的 “厚铜选择指南”
厚铜虽性能优异,但成本比普通铜箔高 50%,PCB 批量厂家建议按需选择:
2oz 厚铜:适合 10-20A 电流场景(如工业电源),性价比最高,蚀刻难度适中(合格率 90%),能平衡性能与成本。
3oz 厚铜:用于 20-30A 场景(如充电桩),需采用分步蚀刻工艺,成本增加但载流能力提升显著,适合对可靠性要求极高的设备。
5oz 厚铜:特殊场景(如储能逆变器,50A 以上),需定制化生产(如电解增厚工艺),成本是普通铜箔的 3 倍,仅在必要时使用。
铜基板的厚铜制造,是 PCB 批量厂家在 “性能需求” 与 “工艺限制” 之间找到的精准平衡。从分步蚀刻的微米级控制到热循环测试的严苛验证,每一步都体现着 “厚有所值” 的制造理念。随着新能源、储能等领域的大功率化趋势,厚铜工艺将向 “更高厚度”(8oz)、“更高精度”(±0.01mm)演进,持续为大电流设备筑牢 “导电与散热” 的双重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