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一条更新语句的执行流程

本文介绍了MySQL更新语句的整体流程,包括连接数据库、分析器分析、优化器选索引、执行器执行等。还阐述了InnoDB引擎执行update语句的内部流程,以及重要日志模块redo log和binlog的特点、区别,最后说明了两阶段提交的必要性,以保证两份日志逻辑一致。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文章转自https://www.cnblogs.com/peteremperor/p/14163026.html.

 

更新语句的整体流程:

  1. 连接数据库

  2. 清空当前表对应的所有缓存

  3. 分析器分析词法和语法

  4. 优化器决定使用什么索引

  5. 执行器负责具体执行

  • mysql> update T set c=c+1 where ID=2;

InnoDB引擎部分在执行这个简单的update语句的时候的内部流程:

  1. 执行器先找引擎取ID=2这一行。ID是主键,引擎直接用树搜索找到这一行。如果ID=2这一行所在的数据页本来就在内存中,就直接返回给执行器;否则,需要先从磁盘读入内存,然后再返回。
  2. 执行器拿到引擎给的行数据,把T的这个值加上1,比如原来是 c,现在就是 c+1,得到新的一行数据,再调用引擎接口写入这行新数据。
  3. 引擎将这行新数据更新到内存中,同时将这个更新操作记录到 redo log 里面,此时 redo log 处于 prepare 状态。然后告知执行器执行完成了,随时可以提交事务。
  4. 执行器生成这个操作的 binlog,并把 binlog 写入磁盘。
  5. 执行器调用引擎的提交事务接口,引擎把刚刚写入的 redo log 改成提交(commit)状态,更新完成。

重要的日志模块:redo log

MySQL的WAL技术

  • 全称是Write-Ahead Logging
  • InnoDB 引擎特有的日志
  • 先写日志,再写磁盘
  • 详解如下:

1、当有一条记录需要更新的时候,InnoDB引擎就会把记录写到redo log里面,并且更新内存

2、InnoDB引擎会在适当的时候,将这个操作记录更新到磁盘里面

redo log存储在哪里?

InnoDB引擎先把记录写到redo log 中,redo log 在哪,它也是在磁盘上,这也是一个写磁盘的过程, 但是与更新过程不一样的是,更新过程是在磁盘上随机IO,费时。 而写redo log 是在磁盘上顺序IO。效率要高。

如果redo log满了怎么办?

InnoDB 的 redo log 是固定大小的,比如可以配置为一组 4 个文件,每个文件的大小是 1GB,那么总共就可以记录 4GB 的操作。从头开始写,写到末尾就又回到开头循环写。

重要的日志模块:binlog

  • Mysql自带的日志模块
  • 单独的binlog没有crash-safe的能力,只能用于归档

redo log和binlog的不同

  • redo log 是 InnoDB 引擎特有的;binlog 是 MySQL 的 Server 层实现的,所有引擎都可以使用。
  • redo log 是物理日志,记录的是“在某个数据页上做了什么修改”;binlog 是逻辑日志,记录的是这个语句的原始逻辑,比如“给 ID=2 这一行的 c 字段加 1 ”。
  • redo log 是循环写的,空间固定会用完;binlog 是可以追加写入的。“追加写”是指 binlog 文件写到一定大小后会切换到下一个,并不会覆盖以前的日志。

 

两阶段提交

为什么必须有“两阶段提交”呢?这是为了让两份日志之间的逻辑一致

答:用反证法。

1、先写 redo log 后写 binlog。假设在 redo log 写完,binlog 还没有写完的时候,MySQL 进程异常重启。 由于我们前面说过的,redo log 写完之后,系统即使崩溃,仍然能够把数据恢复回来,所以恢复后这一行 c 的值是 1。 但是由于 binlog 没写完就 crash 了,这时候 binlog 里面就没有记录这个语句。因此,之后备份日志的时候, 存起来的 binlog 里面就没有这条语句。然后你会发现,如果需要用这个 binlog 来恢复临时库的话, 由于这个语句的 binlog 丢失,这个临时库就会少了这一次更新,恢复出来的这一行 c 的值就是 0,与原库的值不同。

2、先写 binlog 后写 redo log。如果在 binlog 写完之后 crash,由于 redo log 还没写,崩溃恢复以后这个事务无效, 所以这一行 c 的值是 0。但是 binlog 里面已经记录了“把 c 从 0 改成 1”这个日志。所以, 在之后用 binlog 来恢复的时候就多了一个事务出来,恢复出来的这一行 c 的值就是 1,与原库的值不同。

redo log 和 binlog 都可以用于表示事务的提交状态,而两阶段提交就是让这两个状态保持逻辑上的一致。

 

### MySQL 查询执行过程分析 当用户发出一条 `SELECT` 语句时,MySQL 的内部机制会按照一系列固定的步骤完成整个查询操作。以下是详细的执行流程: #### 1. **连接器** - 当客户端向 MySQL 发起请求时,首先是通过连接器建立到服务器的连接。 - 连接器负责管理用户的登录验证以及权限控制。如果用户名或密码错误,则会在这一阶段终止连接并返回相应的错误信息[^1]。 #### 2. **查询缓存(已废弃)** - 在早期版本中,MySQL 提供了一个查询缓存功能。它会检查当前查询是否已经存在于缓存中。如果是相同的查询且数据未发生变化,则直接返回缓存中的结果集。 - 然而,在 MySQL 8.0 版本中,官方移除了这个模块,因为其性能提升有限甚至可能带来额外开销[^2]。 #### 3. **解析 SQL** - 如果没有命中查询缓存或者该特性已被禁用/移除,下一步是对输入的 SQL 语句进行解析。 - 解析器会对 SQL 字符串做词法和语法分析,并将其转换成一棵抽象语法树 (Abstract Syntax Tree, AST)。这一步骤确保了 SQL 的合法性。 #### 4. **预处理** - 接下来进入预处理阶段,此时系统进一步确认所涉及的对象是否存在——例如指定的表名、字段名称等。 - 对于某些特殊形式如 `select *`, 它会被展开为实际列清单以便后续更精确地处理。 #### 5. **优化器** - 经过上述准备后,最重要的部分来了:由查询优化器决定最佳访问路径。 - 基于统计信息和其他因素计算不同方案的成本,从而挑选出理论上最高效的执行策略。比如存在多条索引可供选择的情况下,会选择代价最低的那个作为最终采用的方式[^3]。 #### 6. **执行器** - 最终到达执行层面,依据前面选定好的计划去真正获取所需的数据项。 - 此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调用底层存储引擎API 来读写物理文件等内容[^4]。 综上所述,从接收命令至反馈结果期间经历了六个主要环节:连接初始化->尝试利用高速缓冲区快速响应->深入剖析指令含义->核实资源可用状态->精心规划行动路线图->正式付诸实施采集目标资料。 ```sql -- 示例代码展示简单的 SELECT 操作 SELECT * FROM ly WHERE id = 1;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