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与魔的区别

佛灭度之后,以什么为师呢?这个最关键,我们跟谁学呢?因为你也讲你是佛法,他也讲他是佛法,这到底跟谁学?佛就告诉阿难:“佛灭度之后,以戒为师。”就是说你要找老师,这个老师他如果严格地持戒,不该做的事他绝对不做,严格持戒,这个人你可以跟他学,这是基础。这是最重要的。有了戒才有佛法,否则佛法都是空洞的。后来的众生,实在讲,他们最讨厌的就是佛教的戒律。后来的不管是专家学者还是有一些希望在佛教里面搞创新的一些人,他们就是觉得这个戒太死板了,应该要改革。就是希望能够不守戒而上层次。像有些气功我以前接触过,他号称自己是佛家的功法,但是我们这个有创新。佛家讲戒定慧,我们现在社会就不必这么死板了,我们松静定慧,就是全身放松,然后入静,入静入定,然后就生智慧了。实际上呢,如果是离开了戒,纵然是你得到了定,那个定不叫正定。不是正定,不可能生智慧。所以戒是基础,这是佛临灭度之前的教诫。这一点我们牢牢地记住。戒,从最低层次上说,就是让我们做个好人。进一步说,戒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得定,由定才能生慧。所以佛说要以戒为师。 阿难问我们心要安住在哪里呢?就是我们平时应该怎么样用心呢?如果佛陀在世这个不是个大问题。你只要跟着佛陀,他有他心通,我们心里想什么佛都知道,只要我们心一偏,佛就给我们纠正过来。佛不在世了,我们心应该怎么安住呢?佛就说要以“四念住”为安住,或者也叫做“四念处”,以四念处为安住。这个四念处就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心要处在那种观照的状态底下。首先要“观身不净”,我们常常地,时时地要知道我们的身体是不清净的。佛门里有一种法门叫“不净观”。就是专门来观想自己身体的不清净,除了一层漂亮的表皮,里面血啦、脓啦、屎啦、尿啦这些。其实那一层漂亮的表皮也是假的,如果你用几十倍的放大镜再一看,就看出来,其实毛孔里面很脏。整个人身体没有一处地方是真正的干净的。我们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贪恋自己的身体,进一步就贪恋别人的身体。这个是人最大的执着。所以要想觉悟,要想把我执破掉,首先要知道身体是不清净的,常常要这样观,叫观身不净。 “观心无常”,就是我们用的心都是妄心。我们有真如本性,但是我们不用真如本性,用妄心。我们前面讲,妄心跟真心它有什么不同呢?不是说在真心之外有一个妄心。妄心跟真心它的体是同一个体,就好比水和波的关系。水可以形成各种各样的波,但是不管你波怎么动,水它本身没有动,动的只是波。波是水的“相”和水的“用”。这个又稍微费一点思辨,其实很好理解。海水不是说它掀过海啸了,那个海水就不同了。海啸的水跟那个微波的水是同一个水。我们凡夫用心用的是妄心,妄心它就是无常的。我们一个念头产生,你要想一直保留这个念头,你留都留不住,如果你能留住那就不得了,你就得定了。我们留不住的。念头留不住,我们的心就是无常的。有的时候,我一个意念很强,我这个意念很强好像我能维持很长时间,实际上也不是它维持很长时间,它只是念念相续不中断,只是你非常地执着这一个念。这个念它念念相续。它是无常的。我们要知道我们的心是无常的。观这个有什么用呢?这个用处就大了。既然这个心是无常的,你只要不执着它,念头产生了它不就消亡了吗?就消掉了。妄念一定是越来越少。这妄念都是由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起现行。那个种子它条件成熟了,生长发芽了。它发芽了你不理睬它,你不给它浇水,不给它阳光,它不就死掉了吗?所以人这个心是无常的。这无常很妙。正因为是无常的,所以我们可以就用这个心来觉悟。做凡夫的心跟回头做菩萨的心,是同一个心。我们要知道,假如我们随顺着习气,我们会变得越来越坏;我们如果觉悟,时时地这样观照,放下我执,我们就越来越好,乃至于成佛作祖。因为它是无常的,无常的就是会变的。我们就利用这种无常,我们回头,一直回到那个不生不灭的真如本性。 我们课后问一些同学有没有听懂,确实我们有些同学很老实讲听不懂。听不懂以后有机会就再听。我们往往有时候会卡在一个观念里面,一想到回到了真如本性,那就没有了生灭,没有生灭有什么意思呢?既没有生也没有灭,生命都没有了。这个就错了。回到了不生不灭就是觉悟了,觉悟了之后你就可以随意地生灭。就是要生在哪里就生在哪里,要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你愿意多呆些天就多呆些,一切都很自在。我们有些同学可能想,烦恼这个东西虽说它不好,但是我们人生的味道还就在这个里面,假如我们都没有感情了,那还有什么意思啊?许多人他就这样想啊,我做佛干什么呢?这人嘛,有情有义,你说分别执着也好,这人生的味道不就在这里吗?学了佛之后是不是就没有感情了,就没有分别执着了呢?其实不是没有。这个要知道。分别也好,执着也好,妄想也好,统统都是真如本性的功能,都是它的妙用。只不过我们凡夫因为迷了,我们用它不妙,他一执着,就出不来,很痛苦,他还是没办法,这就迷了。那觉悟的人呢?他没有烦恼,但是随时可以示现烦恼。他要度众生啊,他装出个烦恼的样子,装得跟真的完全一样。打个比方来说,比如说演戏的,他在舞台上,演喜剧演悲剧,这个里面他确实动感情。这个感情动起来很像,一哭起来甚至比人家真哭还要像哭。人家一看,唉呀,舞台上这个人真伤心,生活当中有些人真哭,可能还不如他来得到位。但是你说舞台上这个人他是真伤心吗?也就是说他能把握自己。这场戏应该笑他马上就笑,那场戏他应该要哭他马上就哭,这个随时他可以把握住自己的感情。所以烦恼是真如本性的妙用,是它的功能。觉悟了的人,他会用烦恼,不被烦恼所用。我们凡人是被烦恼所控制。佛菩萨示现的时候,他也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烦恼。你很伤心,他陪你伤心,你觉得这个人真是知己。然后他有机会就开导你,你就觉悟了。如果你们都有感情,他在这个社会上看破放下,他没有感情,他在这个社会上什么人缘都没有,谁会跟他亲近呢?所以我们学佛就是学一个自在,我们在这个社会上生活,怎么生活呢?就是像演戏一样,这就对了。人家看到焰火很高兴,我们就随喜:哎呀确实不错,这个像一朵菊花,这个是一款新式的,我们赞叹。但是我们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放过了就算了。人家看过了还要不断地回味,甚至期待下一次要看更好的焰火。那下次那个焰火稍微差了一点,他就倒胃口,很痛苦。而我们看呢,看得差一点,他倒胃口,我们不倒胃口。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好的东西,我们可以受用,但是不执着,不生贪心,这就行了。我们要知道,妄心是无常的。这个无常,我们如果随顺我们的习气,那我们的习气就会越来越重,它相续不断,不断地在薰习,不断地在增长。如果说我们观照它,我们知道它是无常的,我们不跟着习气走,它就断了。比如说我们上街去看到一款时装,一般的人一看,啊唷这个衣服漂亮,特别是休假的时候我穿着这件衣服在阳光底下拍照,就非常好,只是不知道它多少钱,是不是价格比较适中呢?我能砍到多少呢?他就念念相续,一直在随着这个贪心在那里用心。这种人不仅当下烦恼,以后越来越烦恼。明白之后就知道了,生起这个心,知道这是贪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那个审美各人各眼光,你穿得这么好,还有些人还看不上呢,所以没有必要太用心。穿衣服呢,一是为了御寒,第二个“上循分,下称家”。你做教师的,就要穿得像个教师的样子,这就可以了。学生一看你很端庄,讲一些东西他能听。不是为了我要享受,这个享受是随缘的,“上循分下称家”,这里面本身就有享受。遇到了好吃的,那福报现前了,我们就吃;遇到不好吃的,暂时福报没有现前,我们随缘;它要非常不好吃呢,消业障。念头一转就行,贪心不会增长。人生的奥秘全在这里面。所以佛经你抓住一句,你要是生发开来,它就是全部。整个的人生的意义全都在这里。人应该怎么生活啊?这是观心无常。 “观法无我”,这个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万物当体即空,没有自性。一切的物质的存在统统都是假相。这个就不多讲了,这观法无我。“观受是苦”,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当中,各式各样的感受,无非是“苦乐忧喜”这个几种。当然也有些时候既没有苦,也没有乐,也没有忧,也没有喜,这个叫做“舍受”。所以再加上一个舍受,苦乐忧喜舍。佛告诉我们,不管你什么感受,统统是苦。我们人间的受是苦。这一点不觉悟的人就不懂,总觉得我们这个社会上,我们这个人生,有许多的乐趣,他在拼命地追求。但是追求的结果呢?我们老祖宗早就讲过了,不如意事常八九。我们追求快乐,结果一定是得到更多的不快乐。快乐是很短暂的。即便这个很短暂的快乐,还是假的。如果它是短暂的快乐,它也是快乐。那么佛说观受是苦就不全对了。这个快乐是个假相。人生什么叫快乐呢?快乐就是苦的暂时停歇,这就叫快乐。一个人他劳动很累了,这个时候你让他休息。其他人都不准休息,这个人是我的亲戚,我给他优惠,他休息休息。这个得到休息的人他就觉得很快乐。夏天天气很热,这个时候往空调房间一呆,他就觉得快乐;这人呢,他一个人憋在家里很无聊,这时候去蹦迪蹦一下,他就觉得很快乐。那个快乐不是真的快乐,那是苦的暂时停歇。所以佛告诉我们,欲望就是苦的。欲望的满足,我们一般人把它当作乐,其实它只是苦的暂时停歇。欲界它就只有苦没有乐,只有到获得了禅定以后,有禅悦了,这个时候他才有乐。我们这个呢,尤其是欲界的它只有苦。这个苦是真的,乐是假的。还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呢?像我们这个吃饭,如果吃饭这个美食是乐的,再多吃一碗他就应该增加一份乐,它就两份乐啦。但事实上不是这样。他吃第一碗觉得很享受,因为他饿;吃第二碗,他可能觉得无所谓,没多少乐;第三碗,他就苦了。他就觉得撑了,他就苦了。第四碗下去,苦得就受不了了。从这里看下去,也知道苦是真的,乐是假的。所以佛教我们观受是苦。 好,我们这一堂课就先到这里。 刚才是讲到,阿难问佛陀,佛灭度之后以什么为师,佛说以戒为师。阿难问我们的心应该安住在哪里,佛说以四念处为安住。阿难又问,如果遇到恶性比丘,我们应当如何调伏?就是说有一些出家人,可以说他是魔的徒子徒孙,他是来坏佛法的,他故意地来破坏,就是所谓恶性比丘,他是来障碍佛法的,他故意来找你辩论,遇到这样的应该怎么办呢?另外也有一些所谓恶性比丘,他到处现神通,有些人表现出我能算命,有些人表现出,你看我打坐,一打坐几天不吃不喝,你们应该听我的了。障碍佛法的形式多种多样。遇见了这些人应该怎么办呢?佛告诉我们“默摈”,就是我们保持沉默,不要理睬他,这个就最高明。我讲我的,佛教它不玩别的花样,佛以音声做佛事。佛乃至于佛弟子,他做什么事呢,就是讲道理,讲佛法,用这种方法来度众生。那么其他的别人搞,你就不要去管他了,也不要跟他辩论,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个里面有高度的智慧。因为你这一辩论,首先是自己的形象受损了。你不是讲佛教没有对立的吗?你看你都跟人家争得面红耳赤了。这一争,就麻烦了,自己就受损了。再说,从慈悲的角度来说,也不能辩论。人家发表一些不正确的观点,那是人家没有好好的学佛,他不懂。我们如果去跟他辩论,就引起他谤佛谤法。本来他胡说八道固然是有罪过,不一定堕地狱呀。但是我们如果是用佛法去跟他去辩论,引起他谤佛谤法,这个就麻烦了,就不慈悲了。所以不管是从我们自身的清净这个角度来说,还是对众生的慈悲这个角度来说,学佛的人不跟别人辩论。会辨不如会忍。别人讲佛教是唯心主义的,佛教是多神论,佛教是什么,我们听听就算了。我们学佛的人要特别注意,就是不跟人辩论。六祖大师,六祖慧能他有两句偈语。他说:“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就是我讲话他能听得进去,我们就跟他谈谈佛法,这很好啊。他愿意听,我这边愿意说。“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如果我们讲的话他听不进去,就是不相应,不相应呢,我们就让他高兴就行了。他不喜欢你跟他争,你就不争,他说他是对的,你就点点头,就说他对,把对让给他。他确实是对的,他对在哪里呢?他是凡夫,他没有学佛,他当然就是邪知邪见了,这不就对了吗?所以我们所说的对,跟他理解的对不是一个意思。看什么都是对的,这个人明明在造非常大的罪业,我们看到了怎么办呢?就是不要理睬他,他造他的。当然也不是说,看到有些杀人放火的,你不见义勇为。仁者必有勇,该出手的时候肯定就出手,但是没有我执。不管做什么事,把我的执着加进去,好事也不好。所以不是说,人家讲什么,人家说什么,我们就是什么都不管,这个就学死了,要把意思搞清楚。就是我们不要动心,我们不要去跟人家争,我们做我们该做的事。佛教也不是就教我们,人家来杀我们了,我们就让他杀。他要把这边人都杀光了,我们也不拿起武器,不是这个意思。只是教我们不要有我执。你执着于我,就是在搞轮回。不执着我就行了,念念为众生就可以了。佛说“为救一家,宁舍一人”。就是说为了保护全家,我一个人牺牲不要紧。“为救一村,宁舍一家。”所以正义的战争,确定它是正义的,是为了保护一方百姓的,还是可以打的,而且要非常地勇猛。虽然勇猛,没有嗔恨心,我是做我该做的事。“为救一国,宁舍一村。”这佛法不是死的,凡是弄得变成迂夫子的,这都是自己没有学懂。佛法是灵活的,但是这个灵活又是有原则的。反正不管你怎么样,只要加进了我,这不是佛法。就是我执要越少越好。阿难问我们如果结集佛经的时候,怎么样给这个佛经留一个标记呢?就是怎么样把佛说的和其他人说的佛法区别开来呢?佛说在经典前面都加“如是我闻”四个字。就是佛亲口宣说的,这个经前面要加“如是我闻”。字面的意思就是“我听到佛确实是这样说的”。如是我闻,这是文言倒装的,顺过来说就是我闻如是,我听到的就是这样。人家一看,哦,这个是佛弟子在宣说佛当年所讲的这个经。其他的大德所讲的,前面就不加这个词语。这样就区别开来。因为佛法传到后来它不光是佛经啊,还有许多论,还有许多讲记,注疏这些。所有这些,跟佛经不能混淆,因为要保证佛法的原汁原味。佛亲口宣说的是什么,这个很重要。否则,以后反正你说的也是佛法,他说的也是佛法,到后来佛到底说的是什么,不知道。这就很麻烦。其他的人都是给佛所宣说的佛法作注解,是这样。 佛在灭度之前他又给我们讲了四依法。这个四依法实在讲也是对我们现代人说的,尤其是对我们现代人所说的。佛灭度了之后我们到底依什么,你要学佛法你总得有个标准啊?佛就告诉我们“依法不依人”,这个法就是指的经典。有些人学佛他依人,一看某某人有一段非常传奇的经历,这个人据说他是某某菩萨的化身,据说他具有什么什么的能力,他能够知道多少世以前的事。所以他讲的每一句话我们都要照办,这就是依人。当然不是说我们就不需要老师,不要遵照老师所说的去做。老师所讲的我们要判断他是不是每一句话都是依据佛经。不能是他自己发明的。每一句话必须要在经典上面找到依据。这个法就是经典,就是佛经。偏离了佛经就不要去听他的了,那是不可能了生死的,就这个意思,叫“依法不依人”。 再一个叫“依智不依识”。什么叫智什么叫识呢?智就是清净心,是真心;识是妄心,是烦恼心。当然这个讲得不太通俗,通俗一些说,智就是理智,识就是感情。所以我们学佛乃至于你学任何的经典,都要坚持这个原则,依智不依识。依智不依识,我们如果真的去这样做了,修行就不困难,人人都可以修,因为智慧其实是我们每个人本来就有的,只要把良心翻出来,这里面就有智慧。我们有许许多多事情,依的是自己的烦恼习气。比如说,中医教我们要早睡早起,我们听到确实听懂了,早睡早起有什么好。但是到时候他赖在床上不肯起来。不肯起来这种习性是识,他的感情,他的毛病习气。他依他的这个烦恼习气。你问他知道不知道这样对健康不利呢?他也知道,他不按照他知道的去做。在我们世俗的生活当中,这种情况比比皆是。我们人就是依识不依智。比如说你问一个要求入党的人,你说:共产党的宗旨是不是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样的人才能够入党,你说这个对不对?大概没有哪个说你讲的这个不对呀,他不会讲的。人人都觉得,对的呀,道理就是这样的呀?还要讨论吗?但是又有几个人真的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呢?几个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呢?所以人错就错在他依他的烦恼习气。他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他就不依这个道理去做。所有的麻烦,其实都在这里。即便是那些贩毒的人,他懂的道理,并不见得就比我们少。一旦抓起来把他判死刑了,然后记者去采访他,他就讲啊,唉呀我很后悔呀,我对不起什么人对不起什么人,他全知道。不是说抓起来之后,对他教育之后他才知道,不是的。他本来就知道。他为什么还要干呢?他没有依据他本来就知道的。当然我们知道的东西毕竟有限,我们更多的智慧是被障碍住了。通过学习佛法我们就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的身体是不清净的,我们不要执着它,这些我们都知道了。知道了之后,你只要按照你知道的去做,这个就成了。所以没有什么复杂。有一个人他学了之后呢,总是“啊呀,我学了之后好像还是没有什么效果,是不是学得不够呢?我再学一本经。”实际上学多少经都没用。他没有依经典去做。要是依经典做呢,一本经就够了。乃至于你只要依它的一句话做就够了。当然也不是说我们多听就不重要。这个道理你听了一遍好像无动于衷,但是有时候不断地听,不断地听,老是听这个道理,渐渐地,他警觉了,什么时候你在这个地方警觉了,你就开始成就了。这样子做就一定有成就。这依智不依识还有一重含义,就是我们在社会上接触各种各样的学问,《百家讲坛》有人讲,净空法师他也在讲经,到底我们应该听谁的?我们是听专家学者的呢?还是听修行人的呢?修行人他心地清净,无私无欲,心里没有染着,没有执着,那个生出来的是智慧。我们的专家学者,他只能介绍一些知识,在人文这个方面他不可能正确。自己烦恼没有断,自己不可能做得正确,也不可能讲正确。所以我们要判断,什么东西了解了解就行了,什么东西我们要真的听进去,要实行。这个佛告诉我们了,要依智不依识。智慧里面生出来的东西,我们要依它。分别执着里面生出来的,像那个广告无非就是要钱,你就不要去依它。他说这个东西好,我们偏偏说那个东西什么价值都没有。好东西还要做广告吗?用不着做广告。凡是做广告的都不是好东西。佛法也不做广告。因为佛无法可说,佛是应机说法。佛跟你说的法,和跟他说的法是不一样的,因为两个人毛病不一样。就好比大医无方。医药是不能做广告的,说我这个药专治什么什么病,这是错的。看起来同样的病,它成病的原因不一样。无法可说无药可开,就是你具体什么人来了,那个大医就针对你,这个药就是你吃的,他吃就换一个方子。这个就是对的,所以不能做广告。他为什么做广告呢?为的是自己的利益。你既然没有什么利益的追求,为什么要做广告呢?所以这些生发开去,世出世间法都包在里面。 依义不依语。这也很关键。学佛的人往往很认真,认真的人有的时候就会很顶真,他就扣那个字眼,在名词术语上面兜圈子。尤其是搞佛学研究的这些人。有的人就讲,佛教就是讲四大皆空,讲虚无主义,因为你讲空嘛,所以就是虚无主义。佛教讲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它是唯心主义,它有唯心啊。就是扣这个字眼。学佛最关键是要明它的意思,而不是抠字眼。所以学佛要离文字相。岂止是学佛要离文字相呢?学任何的经典都要离文字相,要把意思掌握。庄子就告诉我们要“得意而忘言”。意思搞清楚就行了,言论不要去执着,得意而忘言。基督教里面也讲“那字句叫人死,那精义叫人活”。你要是卡在文字里面就学死了。你领会它的意思,意思搞懂了,换一个说法也可以。你是这样子学的,就学活了。其实不光是学经典,就是学我们世间的,比如说我们中文系的,要学那个文学理论,仍然还是什么呢?就是说你把道理掌握了就行了,不要卡在名词术语里面。有时候两个名词术语,其实一理解,它的意思是同一个意思。所以我们学佛要注意,要有这个四依法,学佛就不会有偏差。 说完了这些释迦牟尼佛就要进入涅盘。刚要进入涅盘呢,突然有一个百岁老人叫须跋陀罗,他就赶过来,他说:听说佛陀要涅盘了,我一定要见他一面。但是弟子已经把佛陀都围好了,要让佛陀很安静地进入涅盘。但是须跋陀罗他在外面就喊:“我都要活到一百岁了,我到现在还没有找到解脱之道;佛陀既然是大慈悲的,那为什么就不能够开示一下我呢?”于是佛就听到了说:你们让他进来,他是我最后一个徒弟名叫须跋陀罗。佛就跟他讲,有什么问题你就赶紧问。须跋陀罗就问,佛灭度以后,大家都讲我是佛法,你也讲是佛法,我也讲是佛法,那到底佛法跟非佛法,它的区别在哪里呢?因为佛法它没有定说的,不是说佛说的才是佛法,只要我说的符合佛经的意思,那也是佛法。那佛法跟非佛法,比如说我们现在,跟有些气功,它到底区别在哪里呢?那么佛就给他讲三法印,给他讲八正道。就是只要是符合三法印,符合八正道的,不管谁说的都是佛法。只要你不符合八正道三法印,哪怕你是用了佛教的名称,用了很多佛教的名词术语,那并不是佛法。我们从这里其实也就看出什么呢?须跋陀罗其实并不是一个什么外道,实际上他就是菩萨的化现。就是说他在演戏给我们看。你看你不学佛,你很努力,到了一百岁还是了不了生死。在佛没有灭度的时候,人都不着急,反正有佛住世,他不着急;佛要灭度了,哎呀哎呀,佛法难闻,尤其是佛住世,这个机会太难得了,赶紧请法。他是表演给我们看。就是赶不上佛陀的出世,这个是非常悲哀的。所以前面有一个阿斯陀,他给释迦牟尼佛算命的,阿斯陀他看过相之后他就痛哭,净饭王就问你哭什么?他说他将来要成佛陀,可惜我已经老了,等不到他成佛的那一天。佛陀住世确实难得,但是我们确实遇不到啊。那遇不到怎么办呢?赶紧珍惜佛法,佛法还在呀!现在是末法时代,马上佛法都要涅盘了,所以虽说后面还有八千年时间,但是我们这一生过去之后,这八千年之内还能得人身吗?太渺茫了。所以这佛法非常难求了,遇到了就要珍惜。 佛灭度之后,佛的弟子就给佛教结集,就把佛这一生所宣说的这一些,就把它 录成文字。这些文字都是由阿难亲口宣说。佛的十大弟子当中,阿难是佛的堂弟。阿难出家的时候就提出一个条件,他说,在之前有许多的经都没有听过,你必须把以前的,我没有听过的经,都要给我讲一遍,佛陀就答应他。所以阿难听过了佛陀的讲的每一部经,就是四十九年法会每一次讲的,阿难都听过。并且阿难有一种能力,他是听过之后就不忘,这个记忆功能非凡。当然这里面很显然有释迦牟尼佛的加持,因为他承担着要把佛法传给后世的这个使命。所以他就是听过了就不忘。所以由阿难亲口宣说,其他的那些大比丘就在印证,只要有一个人说,哎,我听到佛讲的不是这个意思,那这一句话不能够写入经典。要所有的这些人统统都赞成,这个才能写入经典。 佛经在传播的过程当中也有一些人曲解它,解释的意思跟佛说的意思不一样。这个时候问题也很严重,所以再来集结,由那些有修有证的这些弟子再写一些论。这些弟子都是菩萨,就是由这些菩萨再写一些论,给佛经作一些注释。那么在传播过程录中又有一些新的说法,有些伪经也掺进来了,那么再经一次结集,再加以注释。每一次做的工作都是做去伪存真的工作。经过了四次结集,佛的经和论再加上戒律加起来,这就规模很大了,就是一部《大藏经》。 许多学者他说佛经其实它是不断地演变的,先是小乘后是大乘,先是佛亲口宣说的时候什么文字都没有,然后有人结集,然后再来结集,不断地变。按照这个说法呢,变到现在就面目全非了。其实他完全搞错了,每一次结集都是把佛教的真正意思提示出来,去伪存真。他做的是这个工作。况且历代的传人是不离修持的,没有修行证果的人是不能为佛法作论的。所以我们可以放心,我们现在所接触到的佛教的经和论都是真实的。关键是我们是不是用功,是不是能读懂,能不能解如来真实义,关键是这个。 释迦牟尼佛整个的生命过程,好像我们把它勾勒了一个轮廓。但是实际上这一段只是佛的示现。并不是说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那个时候,他三十岁的时候菩提树下悟道。其实不是,他是表演给我们看的。释迦牟尼佛其实是一尊古佛,他早就成道了,早就成佛了。他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成佛,有多少次呢?是无数次。仅仅是以释迦牟尼这一个名称,就是佛他有不同的名号,名号都是假名,他是应我们这个世间众生的根性取的名号。为什么叫释迦牟尼呢?释迦就是仁慈的意思,牟尼就是清净的意思。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间就说明什么呢?我们这个世界的人最缺的,一个是仁慈,一个是清净,就缺这个。所以他就以这个名号来度众生。那么释迦牟尼佛以释迦牟尼这个名号成佛已经多少次呢?已经第八千次。讲这个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告诉我们,他是表演给我们看的,这里面大有深意。他出城看到了老人,看到了病人,看到了死人,看到了出家人,他就知道这个世间的生老病死太苦了,应该要远离。后来他学道,学到了非想非非想天,他觉得这不是道,因为它不能究竟地了生死,他就不学了。也就是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我们跟老师学,不要半途而废。你要把他的东西都学到了,你才能有资格说它不是道。释迦牟尼他是这样子以后,他说它不是道,所以告诉我们,跟老师要好好地跟,把老师的东西都学到了才能离开老师。最终涅盘,须跋陀罗过来,统统都是表演,都是古佛或者一些菩萨,他们共同给我们演一出戏让我们来看。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