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中计时、延时函数

本文介绍C/C++标准库中的两种计时函数clock()和time()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何测量代码片段的执行时间,并展示了如何在Windows和Linux环境下实现精确的延时。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C\C++标准库中提供了两种计时函数clock()和time()。其用法如下:
(1)clock()函数用法

void timeConsume()
{
    double start,stop,durationTime;
    start = clock();
    /*

    ...代码片段

    */
    stop = clock();

    durationTime = ((double)(stop-start))/CLK_TCK;
    cout << "程序耗时:" << durationTime << " s" << endl;
}

clock()函数返回值类型为clock_t.该函数计算结果是以内部处理器时间为计量单位的,所以必须把它除以时钟频率,从而得到以秒为单位的时间。这种方法在机器上测量的很精确。在这里Windows和Linux环境下会有所区别.
Linux环境下,处理器内部时间频率为:CLOCKS_PER_SEC.

(2)time()函数用法

void timeConsume()
{
    double start,stop,durationTime;
    start = time(NULL);
    /*

    ...代码片段

    */
    stop = time(NULL);

    durationTime = (double)difftime(stop, start);
    cout << "程序耗时:" << durationTime << " s" << endl;
}

time()函数返回值类型为time_t,所以也需要在输出前将其转换为double类型。与clock不同的是time()函数有一个参数,用来说明存放时间信息的位置。由于并不想保存这个时间,所以将参数设置为NULL。但是这种计时方法不如clock()函数精确,但是它不需要有关时钟频率的信息。

(3)延时函数

在标准库中可以使用Sleep()函数进行延时,其单位是毫秒,如果想要延迟5秒则其方法如下:

Sleep(5*1000);

在MFC中也可以使用_sleep()函数进行实现延时功能。在Windows环境下,Sleep()函数首字母大写,而在Linux系统下sleep()函数首字母要小写。在Linux系统中sleep()函数的单位是秒而不是毫秒,而在Windows环境下Sleep()函数是以毫秒为单位。这是两者之间的区别。

Windows环境下计时延时函数代码如下: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Windows.h>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double start, stop, durationTime;
    start = clock();

    Sleep(5 * 1000);    //程序延时5s
    stop = clock();
    durationTime = ((double)(stop - start)) / CLK_TCK;
    cout << "总耗时:" << durationTime << endl << endl;
    return 0;
}

运行结果如图所示:
这里写图片描述

Linux环境下代码如下: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unistd.h>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double startTime,stopTime,durationTimeTime;

    startTime=time(NULL);

    sleep(5);

    stopTime=time(NULL);

    durationTimeTime = (double)difftime(stopTime,startTime);

    cout << "耗时(time): " << durationTimeTime << " s" << endl;


    return 0;
}

运行结果如图所示:
这里写图片描述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在Linux环境下试一下clock()函数,目瞪口呆!!!

<think>好的,我现在需要帮助用户寻找C++中实现微秒级延时函数或方法。首先,我得回顾一下C++标准库中的相关功能。记得C++11引入了<chrono>库,这个库提供了高精度的时间处理功能,应该可以用来实现微秒级的延时。 用户提到的是微秒级,所以需要确认<chrono>是否支持微秒单位。对的,std::chrono::microseconds这个类型就是专门处理微秒的。接下来,可能的函数是std::this_thread::sleep_for,这个函数可以让当前线程休眠指定的时间。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函数的实际精度取决于操作系统和硬件,可能不会完全精确到微秒,但至少可以提供接近的延时。 另外,用户可能关心的是如何在代码中具体实现。比如,使用std::this_thread::sleep_for(std::chrono::microseconds(us)),其中us是微秒数。需要提醒用户注意包含头文件<thread>和<chrono>,并且要使用C++11或更高版本的标准编译。 不过,可能还有其他方法,比如使用平台特定的函数,比如在Linux下的usleep函数,或者在Windows下的Sleep函数,但后者是以毫秒为单位的,所以可能不够精确。而usleep虽然支持微秒,但已经被标记为废弃,建议使用nanosleep代替。但这些都是POSIX函数,不是标准C++的一部分,跨平台可能会有问题。 所以,最推荐的方法还是使用C++11的<chrono>库,这样代码可移植性更好。另外,需要提醒用户,即使使用sleep_for,实际的休眠时间可能会因为系统调度或其他因素而有所偏差,特别是在高负载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调整参数,比如数据库死锁检测中的超时设置类似的情况,可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延时参数[^1]。 还需要考虑忙等待(busy wait)的方法,比如使用循环检查时间,这种方法虽然更精确,但会占用CPU资源,尤其是在高负载时可能不合适,比如引用中提到的死锁检测会消耗较多CPU资源[^1],所以需要权衡。 总结一下,回答中应该包括: 1. 推荐使用C++11的std::this_thread::sleep_for和std::chrono::microseconds。 2. 示例代码展示如何实现。 3. 提到平台相关的方法但指出其缺点。 4. 提醒实际精度可能受系统影响。 5. 引用相关资源消耗的问题,建议根据情况调整参数。 可能需要生成相关问题,比如关于精度控制、跨平台方法、或者高精度计时的方法等。</think>在C++中实现微秒级延时,可通过以下方法: ### 1. 使用C++11标准库的`<chrono>`和`<thread>` ```cpp #include <chrono> #include <thread> void delay_microseconds(int us) { std::this_thread::sleep_for(std::chrono::microseconds(us)); } ``` - **优点**:跨平台、代码简洁、符合现代C++标准 - **注意**:实际精度依赖操作系统调度,可能受系统负载影响 ### 2. POSIX标准`usleep`(仅限类Unix系统) ```cpp #include <unistd.h> void delay_microseconds(unsigned int us) { usleep(us); // 已被标记为废弃,建议改用nanosleep } ``` - **缺点**:已弃用,且Windows不支持 ### 3. 高精度忙等待(仅限精确场景) ```cpp #include <chrono> void busy_delay(int us) { auto start = std::chrono::high_resolution_clock::now(); while (std::chrono::duration_cast<std::chrono::microseconds>( std::chrono::high_resolution_clock::now() - start).count() < us); } ``` - **注意**:会持续占用CPU资源,需谨慎使用 ### 推荐方案 优先选择C++11标准库方案: ```cpp std::this_thread::sleep_for(std::chrono::microseconds(500)); // 500μs延时 ```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