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综述文章

如何写综述文章

为什么写综述

从一篇文献开始,看几篇相关文献整理出大致思路,找出一个切入点就开始实验。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还要看文献,针对不同问题有选择性的看。之后实验完成,整理成文章发表的时候,为了写前言部分而看一些文献。开题 - 实验 - 发表,每个步骤都要看文献,这是我的科研过程。

但这些步骤里看文献是不全面的,从解决一个问题开始,到解决一个问题结束,涉及到的都是具体的文献。如果要对整个课题方向全面把握,写一篇综述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且,在做过较长时间的相关研究后,写综述文章有以下几个好处:

大的方面,能够提高对整个课题方向的把握能力。通过详细的、全面的文献检索和阅读,可以对这个课题方向的发展脉络、研究进展和最新成果会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了解。

其次,是对自己工作的总结升华。经过多年的相关研究,自己心中必定有不少思考和疑问,此时的大量阅读对自己的固有知识是一个归纳升华的过程。写完应该有顿悟之感。

再次,对以后的实验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写完综述后,通过对整个课题方向的了解,知道了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地方还存在问题、哪些问题是热点、哪些是难啃的骨头,是制约课题发展的关键所在。这样设计以后的实验时就能有的放矢。

小的方面,综述也是一篇文章呢。现在国内评估要看个人成果,综述也是一种发文章的方法。另一个方面,能够提高自己在同行中的地位。一般来讲,综述文章的引用次数相对研究文章高,因此也就扩大了自己在同行中的知名度。

准备工作之文献检索

在开始写综述之前,很重要的一个准备工作是文献检索。虽然经过 “开题 - 实验 - 发表” 三个阶段的阅读,可能存储有足够的知识点,这对你的实验有用,这还不够一个综述文章。综述文章要全面,要综合概况所评述的问题,因此,详尽的文献检索是十分有必要的。

这里说的全面不是说把几十年的文章全部下载下来读一遍,这样工作量太大了,这是其一;其二,早期的文章可能已经被总结过了。因此,找几篇综述文章看看就可以了。此处的全面是指多换几个关键词检索和多换几个数据库检索。先说关键词,每个作者倾向的关键词不同,而且新兴领域还没有约定俗成的术语时,更需要多换几个关键词了。

再说数据库,因为每个数据库收录的期刊都是不全面的,这里重要的检索工具必不可少。例如 Scopus、Pubmed、Web of Science 和 google Scholar,会收录比较全面的信息,但会比专门数据库晚(晚多长时间不清楚,Pubmed 会晚几个月,Scopus 更新快些)。

还有两个小技巧来获得相关文献。一是所读文章中引用的文献,这个好理解,文后的参考文献就是。另一个是看哪篇文章引用了所读文章,这也是相关文献。像 Google Scholar 有一个引用次数,点开里面就可以看到哪篇文章引用了此篇文章。

通过以上几个方法,才能找全相关的文献。

准备工作之大量阅读

找全文献后,下一步就开始读了。

首先,没必要全部通读,这样耗时太长,工作量太大。但是,近两年的文章要通读。两年,对比较热的领域来说是一个合理的综述文章的时间点。这两年的文章要通读,重点读,也是综述的重点所在。不通读不足以知晓解决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不通读就写综述有点不负责任。

两年前的文章没必要通读,因为,可以从近两年的文章中的前言部分读到对这些文章的评述,也可以从综述文章中获得相关信息。这些文章着重读摘要就可以了,还有就是对某一个问题针对性阅读。

文献的阅读方法

阅读上百篇文献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仅仅是浏览一遍,就只能留下一个大概印象,过一段时间或者说随着阅读文献的增多,这个模糊的印象也失去了。对知识点的记忆是写作和创作的基础,记不住怎么组织语言,即使是查,也不知道从几百篇文献上千页中哪里去查。

我的导师教导我读书要辩证去读,在思考中记忆,不要在书上涂画。不否认这种方法适合聪明的大脑。我资质愚钝,试行几年之后,脑子里只有墨盒的味道,却没有文字,结果连我赖以凭借考上大学和研究生的写写划划也丢失了。对于我,更适合“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也适合我的德国同事们。他们把文献用 A4 纸打印出来,在重要的语句上用高亮笔划出。

读完之后抄录到 A5 纸上,订到原来的文献上,作为精选。这个摘录是对你真正有用的知识点,其他大部分文章都是铺垫,或者是已经在你记忆中了。“高亮笔划出 + 读书笔记”能够有效的帮助记忆。

这样读书虽然刚开始很慢,随着十几二十篇文献做下来,你的积累多了,后面的摘录就越来越少了。而且,你的阅读速度也越来越快了。因为人都是基于旧有的知识去领悟新知识。刚开始的时候,你的知识储备少,一篇文章的知识点难以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或者大脑中不能浮出有效的实例去解释,所以接收起来非常困难。

而随着积累的增加,理解越来越容易,也理解越来越充分,速度也越来越快。阅读速度的增加一定不是线性的,而是指数型的,这就是知识的马太效应。

你的读书笔记需要分类,你的知识需要管理。这与其他知识的管理一样,需要一套完整的系统。这得需要另辟一篇博文讨论,此处不再展开讨论。仅对文献的管理进行说明。

文献的管理

在下载了上百篇文献之后,文献的管路就成了一个问题。就像十个八个人的小公司,老板一个人可以兼职财务、人事、市场等多重角色,而上百上千人的大公司,其中任何一个角色,都足以让你忙的焦头烂额。这个时候,专业人士能够轻松处理让你手忙脚乱的杂事。

对于文献管理,Endnote 就是这样一个专业人士,能够有效地把庞大的文献有效地组织起来,给你提供全面的信息,作者、期刊、年份、题目、卷期页码,以及摘要等信息。有些期刊在投稿时要求提供 DOI,Endnote 也能做到。

Endnote 在文章编排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是综述写作、论文写作、书籍写作的必备(其他文献管理工具也不错,ReferenceManager,Biblioscape,NoteExpress 等)。它的使用方法见王超的《ENDNOTE 使用方法,常用!》。
虽然电子版很方便,我还是倾向于阅读用纸版。一是看电脑屏幕时间长了,眼睛疼,大脑容易木化,陷于僵滞的状态;二是多动手,有助于记忆。在电脑屏幕上看时,仅仅使用一根手指头:是指双击打开或关闭和滚动滑轮翻页。除了食指,整个身体的其他部分都一动不动。

眼睛慢慢变成像死鱼眼一样,拉直了视线,呈现出发呆的神态来。这种阅读方式不适合长时间大量阅读,偶尔查阅还行。我喜欢把文献打印出来,统一编号(跟 Endnote 一致,Endnote 中的 Label 可以添加编号)后打孔,放入活页文件夹。活页夹和打孔器见图片。

这里也提一下活页文件夹。这种简单、灵活、有效的文件管理方式,我竟然在我整个求学过程中闻所未闻,未见任何同学使用过。大家都是打印出来,订书机一订就摞在桌头上。文件多了经常滑落下来洒一地。更难受的是管理,你不能把它码整齐,也不能随手取出想要的文献。

直到在歌德学院学德语才第一次接触文件夹。当时报名时,一人发一个活页文件夹,教室里有打孔器。老师发下的材料自己打孔后放入。而且还可以用隔页分类存档不同内容的资料。方方正正的文件夹,往桌子上一放就能站住,文件再多也能排放整齐。在实验室里,导师应该给每个研究生配发活页夹供学生使用,方便学生。
而且学生毕业后,可以把文件夹和打印的文件同时收回,留给后续的学生使用。从而,既利于科研又避免浪费。

文章的架构

文献的阅读是一个从“无可非议”、“似是而非”、“大是大非”到“无事生非”的过程。

刚开始阅读,由于自己的知识有限,前几篇文章提出的方法和结果对自己都是全新的,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以评判其中的观点。因而,刚开始阅读时会对文章中的所有内容全盘接受,很难产生质疑的观点出来,对看的任何内容都是“无可非议”。
等看过十篇八篇的文献之后,所了解的方法和观点较多了,有些可能观点相左,这是怀疑会跳出来,对所阅读的论点进行挑剔,却又不能凭借一两篇文章而确定某种方法完全胜过另一种方法。

每种方法都各有千秋,从而达到“似是而非”的境界。只有看过足够量的文章之后,才能够做出完整的评价,所获得的优劣比较结果也有充足的论据。这时候就达到了一种“大是大非”的境界。

综述文章,一部分是综合别人的工作,另一部分,还在于论述自己的观点。大是大非也还只是综合的一步,应该更进一步,通过对“大是大非”的把握,要能发现新的问题、新的优点或者缺点、提出改进方法,以及对未来工作和发展前景的建议和设想,更有甚者,跳出对原有实验细枝末节的讨论,从一个更高的层面,从原理上、方法论上和系统性上加以评价。

这当然很难,故而,多数综述文章综而不述,让读者看完之后,对过去有些了解,对未来仍是茫然。当然,论述的越多,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越大。鲜明的例子是,赵立平历时两年增删二十多次才写出为未来 5-10 年的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的文章,方知“述”之不易。

如果阅读完成之后,能够达到“大是大非”的经济,即可提笔写作了。写作,要先搭框架,对所要综述的内容分门别类,不断细分。分的越细越好,至少要三级,三级标题下还可能有四级五级标题。这样做有以下好处:

@框定要综述的问题,缩小范围。不要让自己的写作“随兴所至”而偏离了方向,失了重点。也容易分清主次,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这不是写书,没有太多的篇幅去展宽全面的讨论,所以要限定自己综述的范围。

@写作压力小。想到写一篇文章时,会联想到“写下至少五千文字和阅读一百篇文献”,一霎那压力倍增,而且不知道从何处入手。而细分之后,所要想的仅仅是对某个方法的某个参数进行讨论,只需一个小段落的文字。这样简单的多,可以立即完成,没有太大压力。

@有条不紊。所有要讨论的问题列在那里,就像一个 TO-DO LIST,完成一项划去一项,一件一件来,有条不紊,进度非常直观。

写作的小细节

文章细分成一个一个小节之后,就可以动手完成每个小段落了。在这里有几个小技巧,非常有效。

@注重写作的连贯性:写作最好是一气呵成,不要在写 A 问题时去思考 B 的问题。这里有两层意思,写作 A 问题时发现了对 B 问题有用的材料;另一层意思是,写作 A 问题时发现了 B 问题存在的错误、疏漏或者其他。

这个时候,不要停下来,只需要用便签备注一下(我习惯使用 ONENOTE 做备注还收集材料),备注完之后,继续对 A 问题的写作,直到完成。再回过头来,整理 B 问题。

@二次文献:为了论证一个结论,可以需要引用文章主题之外的文献,或者需要从文献引用的文献里去找论据,是谓二次文献。对文献中引用他人的数据有必要去查证,避免错引文献和错引数据。

@图片处理:一是图片的版权,这个不用担心。你投到期刊,期刊的编辑会去搞定;二是图片的质量。从其他文献中摘取图片时,不要使用截屏的方法,这样图片的分辨率不够。


@参考文献的修改。前期写作的时候,必须使用 ENDNOTE 对插入 WORD 中的文献进行索引。如果文章已经成型,ENDNOTE 已经导出参考文献了,经过其他作者修改后,要增删参考文献。


@英语句子,短句比长句好。被理解最重要,短句子容易理解,定语从句太多,能把人给绕晕了。

文章的亮点

一个篇文章,要有一些“干货”才能被更多地引用。因此在写作之前,看看你所下载的文章的被引用次数。哪个文章被引用次数最高?为什么?

从个人引用文章的习惯看来,以下文章会被引用:

@第一篇文章:本领域的开山之作,不引用没天理;

@里程碑式文章:文章达到一个之最,最高、最大、最快等,或者突出的进展,是要引用的;

@讨论的是核心问题。

除此之外,我还喜欢引用有总结性结论的句子,比如某个技术的优点是。。。;和量化的句子,比如目前 70% 的文章采用了某方法。

如果你的综述里能提供这些内容,必定会增加他引次数。前面三个干货,是研究型文章干的事,后面这两个也不容易。第一个要你自己概况总结,第二个要统计大量的数据。

备注:这里把自己的一点经验拿出来与大家讨论,希望有经验的朋友多加指正,以冀对初次写综述的科研人员做个参考。

<think>好的,我现在需要帮用户解决“文献综述论文怎么”的问题。用户之前已经问过“literature review怎么”,现在又用中文重复了类似的问题。首先,我得确认用户的需求是否有变化。可能用户之前得到了一个分步指南,现在需要更详细或更针对论文结构的指导。 首先,回顾之前的回答,主要是分步指南,包括前期准备、文献分析、作结构、可视化辅助等。这次用户的问题更明确指向“论文”作,可能需要更强调学术论文的结构和要求,比如引言、主体、结论等部分的具体法。 接下来,用户可能的身份是学生,尤其是本科生或研究生,正在撰毕业论文或课程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他们需要结构清晰、步骤明确的指导,特别是如何组织内容、批判性分析文献,以及避免常见错误。 用户可能没有明确表达的深层需求包括如何有效管理大量文献,如何找到研究空白,以及如何展示自己的研究贡献。因此,在回答中需要强调这些方面,并提供实用技巧,比如使用文献管理工具、构建分析框架等。 在组织回答时,应该按照论文的结构来展开,比如分步骤介绍引言、主体、结论的法,同时加入如何批判性分析,以及注意事项。这样用户能有一个清晰的框架,逐步完成作。另外,用户之前的回答中提到了数学公式和可视化元素,可能需要适当简化,使其更贴近实际作场景,避免过于复杂的公式干扰理解。 还需要考虑用户可能的困惑点,比如如何分类文献、如何比较不同研究、如何避免抄袭等。因此,在注意事项部分强调学术规范、逻辑连贯性和语言表达是必要的。同时,提供例子和模板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应用指导建议。 最后,确保回答结构清晰,语言简洁,使用小标题和列表形式,方便用户快速浏览和查找所需信息。保持口语化,但不过于随意,符合学术作指导的正式性要求。</think>以下是撰文献综述论文的详细指南,按学术论文的标准结构组织,包含具体方法和实用技巧: --- ### **一、明确目标与框架** 1. **确定核心功能** - 解决领域内"已知空白"(如:$$ \exists x \in R, f(x) \neq 0 $$) - 建立理论发展脉络(例:从傅里叶变换$$ \hat{f}(\xi) = \int_{-\infty}^\infty f(x)e^{-2\pi ix\xi}dx $$到时频分析) 2. **构建三维分析框架** | 维度 | 分析指标 | 数学表达 | |---|---|---| | 时间轴 | 理论演进速度 | $$ \frac{\Delta Theory}{\Delta t} $$ | | 方法轴 | 技术替代率 | $$ \frac{N_{\text{新方法}}}{N_{\text{传统方法}}} $$ | | 应用轴 | 领域覆盖率 | $$ \bigcup_{i=1}^n D_i $$ | --- ### **二、论文标准结构** #### **1. 引言部分** - **倒金字塔法**: ```text 学科背景(40%) → 关键问题(30%) → 综述价值(20%) → 本文结构(10%) ``` - **核心公式**: $$ \text{研究必要性} = \sum_{i=1}^n (\text{文献缺口}_i \times \text{理论权重}_i) $$ #### **2. 主体部分** - **模块化设计**: ```mermaid graph LR A[基础理论] --> B[方法演变] B --> C[应用拓展] C --> D[争议焦点] ``` - **批判性分析模板**: ```text 作者主张 → 证据强度(样本量/实验设计) → 结论可靠性 → 适用边界 ``` - 例:当分析$$ E=mc^2 $$的应用时,需区分经典相对论与量子引力理论的适用尺度 #### **3. 结论部分** - **创新性总结公式**: $$ \text{领域贡献} = \alpha \cdot \text{理论整合} + \beta \cdot \text{方向预测} $$ (建议系数取α=0.6, β=0.4) - **未来研究方向矩阵**: | 优先级 | 理论方向 | 应用方向 | |---|---|---| | 紧急重要 | 量子计算误差修正 | 新能源材料设计 | | 长期储备 | 强AI理论基础 | 深空探测技术 | --- ### **三、关键技术方法** 1. **文献网络分析**: - 使用CiteSpace绘制共被引图谱 - 计算文献影响力因子: $$ IF = \frac{N_{\text{被引}}}{N_{\text{发表年份}}} $$ 2. **理论对比模型**: - 建立方法评估矩阵: $$ M_{ij} = \frac{\text{方法i在指标j的表现}}{\text{领域基准值j}} $$ - 例:比较$$ \nabla \cdot D = \rho $$在不同介质中的求解效率 3. **趋势预测算法**: - 应用时间序列分析: $$ \hat{y}_t = \alpha y_{t-1} + (1-\alpha)\hat{y}_{t-1} $$ 用于预测理论发展方向 --- ### **四、质量控制标准** 1. **覆盖完整性检验**: $$ \frac{\text{核心文献数}}{\text{总文献数}} \geq 85\% $$ 2. **逻辑连贯性检测**: - 段落衔接指数 ≥ 0.75(通过文本分析工具计算) 3. **创新性评估**: - 新观点密度 ≥ 3处/千字 - 跨学科关联度 ≥ 2个学科 --- ### **五、常见问题解决方案** 1. **文献过载**: - 应用优先级算法: $$ P = 0.5R + 0.3I + 0.2C $$ (相关性R,影响力I,新颖性C) 2. **观点冲突**: - 建立共识度模型: $$ \text{Consensus} = 1 - \frac{\sigma^2}{\mu} $$ 其中σ²为观点方差,μ为均值 --- ### **六、作工具推荐** 1. **文献管理**: - EndNote/Zotero配合自定义分类标签: ```python if paper.keywords.contains('神经网络'): label_as('AI基础理论') ``` 2. **可视化**: - 使用VOSviewer绘制关键词云图 - Timeline JS创建交互式发展历程 --- **注意事项**: 1. 保持客观中立,区分"作者观点"与"学界共识" 2. 重要公式/理论首次出现时用$$...$$标注 3. 每章节设置"小结框":`【理论启示】...` `【方法论意义】...` 4. 定期检查文献更新状态(建议设置arXiv订阅提醒) 通过这种结构化作方式,可使文献综述既展现领域全貌,又突出学术价值,为后续研究建立坚实理论基础。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