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MIPI PHY规范的区别

        MIPI(Mobile Industry Processor Interface)是由ARM、Nokia等公司成立的联盟制定的开放标准,旨在​​标准化移动设备内部接口​​(如摄像头、显示屏、射频等),减少设计复杂性并提升灵活性。该标准包含多种子协议:CSI(摄像头)、DSI(显示)、SLIMbus(音频)等。

        CSI协议有两个版本协议,分别为CSI-2和CSI-3;
        CSI-2协议遵循的物理标准有两个,分别为C-PHYD-PHY
        CSI-3协议的物理标准对应M-PHY,且应用层协议栈还需要连接Uni-Pro层 

        MIPI联盟定义的物理层(PHY)规范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即MIPI D-PHY、C-PHY和M-PHY。三者都采用差分信号传输,DPHY有clk作为同步时钟,CPHY和MPHY都没有同步时钟;DPHY和MPHY都是双线差分,CPHY是三线差分。

他们之前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D-PHY

        首先出现的2007年 D-Phy 与之配套的上层协议CSI2;D-PHY接口一般是1/2/4 Lane,每个Lane走差分线对,是电流驱动型,单信号幅度一般是200mv,线对差分的幅度在400mv左右,布线要求是等长且成双成对。

        D-PHY是有单独的同步时钟来进行同步,最多是10根线,解码接收要容易些,关于D-PHY的详解看下一章节。

M-PHY

        在2008年MIPI组织就提出了M-Phy UniPro和 CSI3协议,一般来说,每一次协议的更迭主要原因是数据量传输的增加。在这三个协议中,M-Phy 其实是数据传输量最大的一个,可在成像领域中M-Phy 的应用案例几乎没有。主要原因是和camera的应用发展有关,camera在达到20M的像素之后并没有像MIPI组织的预期一样继续大幅往上更高像素数方面发展。

C-PHY

        由于M-Phy 设备的开发过于复杂,并没有设备商的支持,于是MIPI组织只得在2013年推出一个相比M-Phy 传输速度低,但是和D-Phy更容易兼容,且设备开发成本较低的C-Phy 协议。但是其反而是和CSI2 协议搭配而不是和CSI3协议搭配。

        C-PHY接口是1/2/3 Trio,每个Trio走3根线,最高是9根线,比D-PHY要少一根,且传输的数据量大一些。

        C-PHY和D-PHY在pin map上有个重要的区别:C-PHY没有单独的时钟通道,它的时钟隐藏在通信的时序之中。Dphy是每条lane是一对差分线,而Cphy每条lane是3条数据线,彼此差分。下图是使用3 lane的C-PHY接口链路示意图,一条lane包含3条信号线,3条信号线彼此做差分。
         C-PHY是电压驱动型,由于是两两相差,信号幅度绝对值分别是0,100,200mv,信号较弱,不利于传输。

同D-PHY一样,C-PHY也有LP(低功耗)和HS(高速)两种工作模式

 先看下C-PHY的波形,下图是一条lane中A、B和C三根数据线在高速模式时、分别对地的单端信号的波形,可见C-PHY在高速模式时是有高、中、低三种电平状态。

总结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