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参数self
1.1 属性和方法
- 类中定义的属性和方法都是公共的,任何该类实例都可以访问
- 属性和方法的查找流程
- 当我们调用一个对象的属性时,解析器会现在当前的对象中寻找是否还有该属性,如果有,则直接返回当前的对象的属性值。如果没有,则去当前对象的类对象中去寻找,如果有则返回类对象的属性值。如果没有就报错
- 类对象和实例对象中都可以保存属性(方法)
- 如果这个属性(方法)是所以的实例共享的,则应该将其保存到类对象中
- 如果这个属性(方法)是摸个实例独有的。则应该保存到实例对象中
- 一般情况下,属性保存到实例对象中 而方法需要保存到类对象中
1.2 self
- self在定义时需要定义,但是在调用时会自动传入。
- self的名字并不是规定死的,但是最好还是按照约定是用self
- self总是指调用时的类的实例
- 案例
class Person():
def speak(self): # 谁调用speak方法,self就是那个对象本身
print('大家新年好, 我是%s' % self.name)
def run(self):
print(self)
p1 = Person()
print(p1)
p1.name = '周慧敏'
p2 = Person()
print(p2)
p2.name = '刘亦菲'
p1.speak()
p2.speak()
p1.run()
p2.run()
- 运行结果
2. 特殊方法
- 在类中可以定义一些特殊方法也称为魔术方法
- 特殊方法都是形如 __xxx__()这种形式
- 特殊方法不需要我们调用,特殊方法会在特定时候自动调用
- 对于__init__()方法,实例创建的时候就被调用了
- 案例
class Person():
def __init__(self, name): # 对于init方法,实例创建的时候就被调用了
self.name = name
def speak(self): # 谁调用speak方法,w就是那个对象本身
print('大家新年好, 我是%s' % self.name)
p1 = Person('刘亦菲')
p1.speak()
p2 = Person('周慧敏')
p2.speak()
p3 = Person('关之琳')
p3.speak()
- 运行结果
3. 封装
- 出现封装的原因:我们需要一种方式来增强数据的安全性
- 1. 属性不能随意修改
- 2. 属性不能改为任意的值
- 封装是面向对象的三大特性之一
- 封装是指隐藏对象中一些不希望被外部所访问到的属性或方法
- 我们也可以提供给一个getter()和setter()方法是外部可以访问到属性
- getter() 获取对象中指定的属性
- setter() 用来设置对象指定的属性
- 使用封装,确实增加了类的定义的复杂程度,但是它也确保了数据的安全
- 1. 隐藏属性名,使调用者无法随意的修改对象中的属性
- 2. 增加了getter()和setter()方法,很好控制属性是否是只读的
- 3. 使用setter()设置属性,可以在做一个数据的验证
- 4. 使用getter()方法获取属性,使用setter()方法设置属性可以在读取属性和修改属性的同时做一些其他的处理
- 案例
class Dog():
def __init__(self, name):
self._name = name
# 创建一个方法getter()方法 给调用者一个查询数据的方法
def get_name(self):
print('get方法被调用了')
return self._name
# 创建一个setter()方法 给调用者一个修改数据的方法
def set_name(self, name):
print('set方法被调用了')
self._name = name
dog = Dog('藏獒')
print(dog.get_name())
dog.set_name('金毛')
print(dog.get_name())
- 运行结果
- 可以为对象的属性使用双下划线开头 __xxx。双下划线开头的属性,是对象的隐藏属性,隐藏属性只能在类的内部访问,无法通过对象访问
- 其实隐藏属性只不过是Python自动为属性改了一个名字 --> _类名__属性名 例如 __name -> _Person__name
- 这种方式实际上依然可以在外部访问,所以这种方式我们一般不用。一般我们会将一些私有属性以_开头
- 一般情况下,使用_开头的属性都是私有属性,没有特殊情况下不要修改私有属性
- 案例
class Dog():
def __init__(self, name):
self.__name = name
# self._name = name
# 创建一个方法getter()方法 给调用者一个查询数据的方法
def get_name(self):
print('get方法被调用了')
return self.__name
# 创建一个setter()方法 给调用者一个修改数据的方法
def set_name(self, name):
print('set方法被调用了')
self.__name = name
dog = Dog('藏獒')
print(dog.get_name())
dog.__name = '金毛'
print(dog.get_name())
dog.set_name('金毛')
print(dog.get_name())
dog._Dog__name = '泰迪'
print(dog.get_name())
- 运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