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试求职: 「面试试题小程序」 ,内容涵盖 测试基础、Linux操作系统、MySQL数据库、Web功能测试、接口测试、APPium移动端测试、Python知识、Selenium自动化测试相关、性能测试、性能测试、计算机网络知识、Jmeter、HR面试,命中率杠杠的。(大家刷起来…)
📝 职场经验干货:
测试人的终极宿命:
不是在找bug,就是在为bug道歉的路上
还记得刚入行时,导师庄严地向我传授软件测试的“黄金法则”——PDCA循环。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处理),这套看似完美的方法论,曾是我心中的明灯。
三年后的今天,在经历了无数个加班的夜晚,写过成千上万条测试用例,提交过数不清的bug报告后
我终于悟了!!!
01 传统PDCA在测试中的应用
按照教科书上的说法,测试工作应该这样完美融入PDCA循环:
-
Plan:仔细分析需求文档,制定详细的测试计划,编写全面的测试用例,合理安排测试资源。
-
Do:开发人员编写代码,测试人员执行测试用例,认真记录每个测试结果。
-
Check:分析测试结果,识别问题和偏差,生成详细的测试报告。
-
Act:处理发现的问题,进行回归测试,总结经验教训,优化下一个版本的测试流程。
多完美的闭环!多科学的流程!可惜的是,这只是存在于理论中的乌托邦。
02 软件测试中真实的PDCA
Plan(计划)→ 其实是“屁”
-
项目经理:在kickoff会议上信心满满:“这个项目需求很明确,一个月足够完成了吧?”
-
产品经理:拿着那份改了十几版却依旧漏洞百出的需求文档:“功能都不复杂,测试应该不需要太多时间。”
-
开发人员:拍着胸脯:“绝对按工期完成,代码质量肯定高!”
于是测试计划就这样被“拍脑袋”定下来了——压缩测试时间,减少测试轮次,简化测试场景。所有人都自信满满,一个认为自己说清楚了,一个以为自己听明白了。
而测试人员精心编写的测试用例,在后续的需求变更面前,往往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最初的Plan,到最后往往真的只是个P(屁)
Do(执行)→ 实际上是Delay(延迟)
项目开始后,真相才逐渐浮出水面:
-
第一周,开发环境搭不起来
-
第二周,核心功能实现不了
-
第三周,提测版本满是阻塞性bug
-
第四周,终于可以开始测试了,却发现......
“这个需求理解有误,需要调整”
“这个功能实现起来比预期复杂,需要延期”
“这里需要临时加个功能,很简单,不会影响进度”
测试人员不断追着开发问:“这个bug什么时候能修好?”“那个问题能优先解决吗?”得到的回答往往是:“马上就好”、“再给我一点时间”。
一切都是那么熟悉,一切都与计划不同。做的多错的多,测试人员不断发现新问题,项目进度一步步拖慢,最终必然走向Delay!
Check(检查)→ 最终是Cancel(取消)
经过无数次的Delay,项目总算到了尾声。这时测试人员往往会发现最致命的问题:由于前期的匆忙和不断变更,系统底层设计存在严重缺陷,要么性能不达标,要么安全性堪忧,要么根本不能满足核心业务需求。
此时的上层决策往往不是重构解决,而是——“先上线再说”、“下个版本再优化”、“业务等不了了”。
结果就是:一年的项目Delay成两年,两年到了还要再Delay半年。总时长两年半后,市场已经变化,需求已经过时,项目最终被Cancel
测试人员那些精心准备的测试报告、详尽记录的性能数据、准确指出的安全隐患,也随之一起被Cancel了。
Act(处理)→ 本质是Apologize(道歉)
项目失败了,总要有人来承担责任。开发人员可以甩锅给“需求变更太频繁”,产品经理可以甩锅给“市场变化太快”,项目经理可以甩锅给“资源不足”。
而测试人员呢?却常常陷入尴尬的境地:
-
“为什么测试没有早点发现这个问题?”
-
“为什么测试用例没有覆盖到这个场景?”
-
“测试为什么没有阻止这次上线?”
于是,测试人员只能不断Apologize——向产品道歉,向开发道歉,向项目经理道歉,向客户道歉。
我明白了,测试人员提供的不仅仅是质量保障能力,更重要的是提供情绪价值的能力,因为最后道歉的往往是我们。
03 我彻底悟了
经过三年的磨练,我终于领悟到,与其坚持那理想的PDCA,不如学会在现实的PDCA中游刃有余。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点生存法则:
1. 拥抱变化,而非抵抗变化
需求变更是常态而非例外。测试人员需要建立灵活的测试框架,能够快速适应需求变化,而不是固执地按照最初计划执行。
2. 前置测试,左移再左移
不要等到代码完成才开始测试。参与需求评审、设计评审,在最早阶段发现可能的问题。实施测试左移,让质量保障贯穿整个开发周期。
3. 沟通优于文档
精美的测试计划不如有效的沟通。与开发、产品保持持续沟通,及时同步进展和问题,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误解。
4. 自动化,但不要过度自动化
自动化测试能提高效率,但并非万能。明智地选择自动化范围,关注ROI,不要为了自动化而自动化。
5. 数据驱动决策
用测试数据说话,而不是主观感觉。通过测试数据展示质量状况,影响决策,而不仅仅是执行测试。
6. 培养技术影响力
不仅要会找bug,更要能帮助预防bug。分享测试经验,传授测试技巧,通过技术影响力提升整个团队的质量意识。
04 结束语
那个被戏称为“屁”的Plan,那些无尽的Delay,那些无奈的Cancel,那些心酸的Apologize——这些看似失败的经历,恰恰塑造了测试人员的真正能力
也许,这就是测试工作的魅力所在:它从不完美,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永远有机会让它变得更好一点。
最后: 下方这份完整的软件测试视频教程已经整理上传完成,需要的朋友们可以自行领取【保证100%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