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TM32的光伏组件局部阴影遮挡自适应最大功率跟踪系统
摘要
针对传统光伏最大功率跟踪(MPPT)系统在局部阴影遮挡下存在的“误跟踪局部极值、跟踪精度低、发电效率损失大”等问题,设计一种基于STM32的自适应MPPT系统。系统以STM32F103ZET6微控制器为核心,通过多支路电流采集电路获取光伏组件各子串电流分布,结合改进型变步长扰动观察法与阴影识别算法,实现局部阴影场景下的全局最大功率点(GMPP)精准跟踪。测试结果表明,在单块光伏组件(240W)局部阴影遮挡工况下,系统跟踪精度达98.5%以上,相比传统固定步长扰动观察法,发电效率提升12%-18%;跟踪响应时间≤100ms,且在光照强度突变(±200W/m²)时仍保持稳定跟踪。该系统硬件成本低、抗干扰能力强,可直接应用于分布式光伏电站、家用光伏系统,为局部阴影场景下的光伏效率优化提供实用解决方案。
关键词:STM32;光伏组件;局部阴影遮挡;最大功率跟踪(MPPT);改进扰动观察法;阴影识别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
光伏组件的输出功率受光照强度、温度、阴影遮挡等因素直接影响,其中局部阴影遮挡(如树木遮挡、建筑物阴影、灰尘覆盖)是导致光伏系统发电效率大幅下降的核心问题[1]。当光伏组件局部被遮挡时,被遮挡子串会成为“反向负载”,不仅自身无法发电,还会消耗其他未遮挡子串的功率,导致组件输出特性曲线出现“多峰值”(局部极值与全局极值共存)[2]。
传统MPPT算法(如固定步长扰动观察法、增量电导法)仅能跟踪到离初始工作点最近的局部极值,无法识别全局最大功率点(GMPP),导致发电效率损失可达20%-30%[3]。据《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报告(2024)》统计,分布式光伏系统因局部阴影遮挡导致的年发电量损失平均达15%,在城市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场景中,该损失甚至超过25%。因此,开发具备局部阴影自适应能力的MPPT系统,成为提升光伏系统发电效率的关键需求。
1.2 研究意义与现状
STM32系列微控制器凭借高性能、低成本、丰富外设(如ADC、PWM、定时器)等优势,已成为中小型光伏MPPT系统的主流控制核心[4]。当前国内外针对局部阴影MPPT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算法优化:部分研究采用粒子群优化(PSO)、遗传算法等智能算法,但算法复杂度高,在STM32等低算力平台上实时性差;部分研究通过增加电压采样点实现多峰值识别,但未结合组件子串电流分布,阴影识别精度不足[5-6]。
基于此,本文设计以STM32为核心的自适应MPPT系统:通过多支路电流采集获取组件内部子串工作状态,实现阴影区域精准识别;改进传统扰动观察法,结合阴影识别结果动态调整步长与搜索策略,在保证实时性的同时,精准跟踪全局最大功率点,填补低成本MCU平台在局部阴影MPPT领域的应用空白。
1.3 论文结构
本文共分为6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阐述研究背景、意义与现状;第二部分为系统总体设计,明确架构与核心需求;第三部分为硬件设计,详细说明电路原理;第四部分为软件与算法设计,重点介绍阴影识别与改进MPPT算法;第五部分为系统测试与性能分析,验证可行性;第六部分为结论与展望,总结成果并提出改进方向。
二、系统总体设计
2.1 系统架构
系统采用“感知层-控制层-执行层-监测层”四层架构,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核心目标是在局部阴影下精准跟踪GMPP,同时降低硬件成本与算法复杂度。
• 感知层:负责光伏组件运行参数采集,包含电压采集单元(采集组件总输出电压)、多支路电流采集单元(采集组件内部3路子串电流)、温度采集单元(采集组件表面温度,用于功率补偿),为控制层提供阴影识别与MPPT算法所需的原始数据。
• &nb